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余姚日报

传承文化当“饮水思源”

日期:12-25
字号:
版面:第05版:访谈       上一篇    下一篇

  郑登桥正在创作

  郑登桥采用创新画法的作品:《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郑登桥在奥林匹克艺术年度颁奖盛典上被授予“艺术创新证书”

  郑登桥作品《万山红遍》

  本报记者 张 雯

  “郑登桥先生,谢谢您开创的新画法!”本月初,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艺术年度颁奖盛典上,一位余姚老乡捧起“艺术创新证书”,与创始主席合影留念。

  这位余姚老乡,就是市收藏文化产业促进会会长郑登桥。不过,在他身上,还有个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博翰艺术馆馆长。博翰艺术馆,也是郑登桥的“家”,七千多平方米的占地面积,美轮美奂的中式园林,藏有各类中国画、书法作品……本期访谈,记者与这位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一起聊聊他的人生故事,以及他真心爱着的——中国传统文化。

  访谈实录

  张雯:郑老师,我刚进来的时候看到您正在写书法,下笔如有神,一挥而就,您写的叫做“漆书”对吗?我听说您的画功也颇为出名,您师从哪位名师呢?

  郑登桥:领进门的师傅自然是有的,小学初中的老师都会教一些硬笔、软笔的知识,但真正的老师其实就在我们面前。为什么这么说?你看,翻开这本画册,里面琳琅满目都是画,儿时我没见过真马,看着画册,你就知道这是马。腿怎么腾飞,鬃毛如何飞舞,见到好画立即就心领神会,提笔临摹下来。小时候没有画册,我最先接触的是香烟盒,其次是挂历,当时的印刷很模糊,能看清个大概也知足了,再后来,我便临摹名家作品。

  幼时,老师也会拿字帖让我们临摹习字,我通常几遍就能将字练好。老师批改作业时,写得好的字会用红笔圈出以示鼓励,我的作业总是满满当当的红笔圆圈,自然越写越带劲。当然,中华文字是象形字,我们临摹字帖、碑帖也是大有裨益。高中时,我还担任了低塘中学的宣传部长,学校不少黑板报都出自我手,空余时间还会写字绘画送给同学。可以说,我的老师就是历代的名家大师,颜真卿、柳公权、荆浩……虽然他们不认识我,但我已经“见”到他们多回了!

  张雯:春风得意马蹄疾,有了正向反馈,您的劲自然更足了。月初,您获得了一本国际范的“艺术创新证书”,是您哪方面的成绩获得了主办方的肯定?

  郑登桥:走,我们先去书画展示厅。张记者,你看这幅画像什么?

  张雯:像……无数个蓝色泡泡。

  郑登桥:其实,绘画不一定要用毛笔。这是我自创的绘画技巧,大多采用了泼墨的手法。不过,最惊奇的不是我们“乍一看”,待我用手机放大局部给你看。

  拿这幅《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举例,你瞧,如此迷你的一寸天地,放大后居然能看到如此苍翠挺拔的树木以及密密麻麻的树根,如何?目前,这种绘画技巧全世界数我首创,至于这画法叫什么,我暂时还未取好名。

  张雯:确实与众不同。在这么大片展示厅里,有不少您的画作。按照时间线来看,您刚开始是以临摹为主,临摹了不少名家画作,后期才开始自己创作。同时,您作为我市收藏文化产业促进会的会长,可见您藏品也不少,从临摹到收藏、鉴赏,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郑登桥:这段故事说来话长。在我19岁左右,那年我还在学校任代课老师,突然有位老先生找到我,问我既然喜欢绘画,是否愿意收几幅古画?我当时哪懂什么古画,不过既然喜欢绘画,自然也想跟着去瞧瞧。来到老先生家中,我大为震撼!你想,当年的印刷条件远不如现在,书上印刷的图画都是模模糊糊的,可是古画不论是造型、构图还是画功,连头发丝都画得根根分明,我哪见过这阵仗,直接看呆了!

  当天我就掏了100元买了幅仕女画回家,到家就关起门来临摹,眼瞧着这古画从头发丝到耳环,处处跃然纸上。这下我可知道差距了,以前与老师相隔甚远,这下有如进门点拨,我便越描越像、越画越入迷。自此,隔三差五就要去老先生家里买几幅,没几年,老先生的藏品全被我买完了。

  彼时,我已经在小商品市场开店了,浑然不知自己已经掏空了口袋,将流动资金全部拿去买画了!这下糟了,店里没钱进货,怕是要遭殃。思来想去,我决定去隔壁的古玩城“卖画”。当年,有卖玉器、茶杯的,卖画的还真没有。我就托人问,结果对方回复我“纸头怎么卖钱?”我只好硬着头皮说“卖不掉就还我。”结果第二天,中间人居然找上我家来,我心想“这退货居然退到家里来”。一开门,才知画卖得相当不错。一来二去,我家的藏品也被卖完了。

  藏品卖完了,但中间人在我家转转悠悠不肯离去。后来,他看到我临摹的作品,居然提出也试着卖卖。我的画平时自然是在卖的,于是便也交与他一些,到最后,连家里的草稿也被他卖完了。

  张雯:哈哈,还真有意思。也是在这段时期,您研究了不少名人画作,对他们的画风有了了解吧?

  郑登桥:是啊,当时不知道古画的价值,有些从我手中出去几百元一幅的古画,现在市面上价值高达上千万元。虽说画已经不在我手上,但看到古画时的神气还留在脑海里,每画一幅,我便去了解这位名家的背景,这些年经我手的古字画可太多了!所以,现在有人找我鉴赏画,我只要看一眼就知道这是不是真迹,神气在那,后人是模仿不出来的!

  张雯:您喜欢绘画的这份感情我感觉到了,但您后来斥巨资打造了这座中式园林,同时也对外开放,更别说展示厅、艺术馆,您是什么时候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的?

  郑登桥:说来也怪,冥冥中我好似就是为了传统书画而生的,每每看到古字画,我总有一见如故的感觉。研究了这么多画家的画法,每一位都有自己的巧思。拿皴法举例,皴法是中国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技法,用来描画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我们看山石似乎看不出不同,但不同的画家却创造了不同的皴法来表现山石各异。如果将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做大树的根,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就像是大树的枝叶,繁盛、茂密,各有千秋。

  再拿这一幅“飞天”来说,我临摹了张大千的作品,张大千则是临摹了敦煌的壁画,你看,艺术不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吗?所以说,我们现代人学书法,也不是凭空想象的,一定是先学古人的技法,最后再辅以创新。没有传承的中华文化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做到“饮水思源”是万万不可的。

  张雯:是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立身之本。您觉得我们应如何引导孩子们吸收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呢?

  郑登桥:我想起有一年去罗浮宫参观,看到很小的孩子由父母带着参观讲解,文化就是在那时候植根的。像我建造的博翰艺术馆,园林、建筑、绘画都有涉猎,要是中小学生来,我都会免费对其开放,为其讲解,孩子们要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文化的魅力,才能谈得上文化熏陶。

  现在艺术补习颇为流行,但我认为孩子还是当以引导为主。例如绘画,画画很美好,但不应该一味地向西方的写实靠拢,我的作品出国展览不下数十次,西班牙、马耳他、泰国、日本、韩国……外国艺术家每每看到中国作品都很惊奇,他们想不到一支毛笔居然也能画成一幅画。

  对待中西文化,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但我们流淌着中国血,更应该从娃娃抓起,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传袭下去。

  人物经历

  将目的地设为博翰艺术馆,驱车行进在朗霞街道的乡间道路上,寒风吹面,冬意渐冷。停好车,只见白墙黛瓦、脊角高翘的门头上用隶书写着“灵泽园”三字,后头层层叠叠的中式建筑羞答答地露出头来打量着来客。就是此处!

  穿过朱门铜锁,一汪水池仿佛伸出手环抱着一整片建筑。中式美意最讲究含蓄,美,但犹抱琵琶半遮面。“灵泽园”也是如此,桥与亭、亭与楼、楼与树、树与水,恰似连环锁,移步易景。但郑登桥将“灵泽园”称为“博翰艺术馆”的原因,更在于这座中式园林中藏着的艺术灵魂——名家藏品与他的艺术作品。

  有时候我们形容一个人“生得好”,说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但郑登桥的幼年,别说是“金汤匙”,连吃饭的米都难寻。1967年出生的他,父亲常年卧病在床,家境贫寒使他从小就被同龄孩子瞧不起,更别说玩到一起了。日子虽说清苦,但郑登桥从小就在绘画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小时候大家流行扔香烟盒,看谁向下砸能将另一片翻面,郑登桥自然是轮不上的,他家没有这样的香烟盒。每当小伙伴将废弃的烟盒随手扔在地上,盒上的图案总能让他细看良久。“这马画得真好看,我也来试试。”幼年郑登桥这样想着。于是,他拿起铅笔,用其他香烟壳的反面做纸,临摹起山水、马匹来。“哟,这小孩画得像模像样的!”要是被邻居的伯伯婶婶看到,郑登桥准保能收获几句夸赞,但他的父母并不赞同。

  “别干这些没用的事,赶紧割兔草去!”有时放学回家,郑登桥躲在房里画上几笔,就能听到父亲的催促声。当年,几只兔子是他们家唯一的经济来源,郑登桥的学费也是靠兔毛卖掉的几元钱才得以维持。

  15岁时,父亲撒手人寰,郑登桥与腿脚不便的母亲相依为命,连吃饭都成问题。怎么办呢?那时候,郑登桥已经知道唐伯虎、郑板桥的名画“价值连城”。要是成为一个画家多好,至少能改变人生……他思索着,一个念头突然从脑海中产生:既然平时常临摹绘画,反响也不错,何不将这些作品拿去售卖呢?既是爱好,或许又能赚钱……这下,他劲头十足,用铅画纸临摹了几幅挂历,开始摆摊售卖。不卖不知道,郑登桥的画颇受父老乡亲的喜爱,第一次摆摊就卖出了5张画,一下子赚了好几元。几元钱对于当年的郑登桥来说可是巨款,生活费有着落了!至此,每当周末或节假日,他都带着自己的画走街串巷,泗门、周巷……

  高考那年,成绩向来不错的郑登桥阴差阳错地与大学失之交臂,本以为大学是道“龙门”,这扇门却没能向他打开。人生起伏本是常态,书读不成,日子还要继续过。郑登桥做起了学校的代课老师,教美术,也教语文、数学。幸运的是,由于之前的摆摊经历,郑登桥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绘画能手”,不少手工画、商标、路面广告,都会请他操刀,每月收入颇丰,那时候,郑登桥不过19岁。

  一边要代课,一边要代笔,自己画的画倒没有时间摆摊去卖了。好巧不巧,郑登桥听说周巷小商品市场有个服装店要转让,若想连货带店盘进需交付5000元。上世纪80年代的5000元对于郑登桥来说是天文数字,本想着和朋友一起拼,他在店里摆些字画售卖,没想到却被朋友放了鸽子。他心一横,干脆借钱下海!

  店铺顺利开张。彼时,炭精画颇为流行,来找郑登桥画画的不在少数,从5元一张的画像逐步涨价到10元、20元一张,除了画人像,山水、花鸟也不在话下。随着订单越来越多,20来岁的郑登桥凭借自己的手艺竟能月入上千元,不仅将家里快倒塌的房子重新修葺一番,还成为村里第一个买大哥大、装上空调的人,之前贫寒交迫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记者手记

  走进郑登桥的园林,忍不住掏出手机琢磨着构图,似乎下一秒就会穿越时空踏入古代。

  冬季的园林树木凋零,水中的荷叶只剩下“垂头丧气”的棕色阴影,我正纳闷为何不将这片凋零仔细规整,郑登桥已经掏出水杯坐在这片“凋零”前了。哦,这就是自然。春夏秋冬本就是自然的恩赐,人为是美,自然的鬼斧神工,也美。

  在郑登桥的绘画创作中,后期也融入了西方的特色,但就算用到西方的抽象、构图,他仍坚持用中国画的材料与装裱方式。

  小时候背诗,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首诗都要我们一一背下来。但当看到江水与天空连成一片,我们会不自觉脱口而出“秋水共长天一色”;处逆境、郁郁不得志时也会想起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不太懂字画,只能用诗句来做此篇的结尾,但我觉得他们都指向同一个“道”,就是用古人之手表达了自己拥有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通往目的地的道路不止一条,学习艺术也不是为了与谁相比,但我们都有着同样的理念,就是——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