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雨濛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城市功能的不断演进让城市空间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如何盘活城市的“金角银边”,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市通过“就地取材”“见缝插针”等方式,充分利用城市“边角料”,不断完善城市体育设施建设,“解锁”家门口的“运动自由”。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处“嵌入式体育场所”,发现桥下健身、广场跳舞、公园运动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盘活闲置场地
让碎片化空间“化零为整”
桥上,汽车飞驰而过;桥下,人们奋力挥拍,上演别样的速度与激情……记者在舜水大桥下的“锦山体育”看到这样一幕。
“球馆选址时,找了许多地方,但都不满意,几经考虑,才敲定了舜水大桥下。”“锦山体育”负责人鲁利迪说,“近年来,不少体育场馆开在桥下,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多项运动。到了晚上,桥下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展现了不一样的姚城夜生活。”
从桥下闲置空间到公共活力空间的转变,不仅优化了整体空间布局、提升了空间使用效率,还为周边居民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开业不到1个月,“锦山体育”就已人气爆棚。“基本上,每天都是满客的状态,周末客流量会更大一些。”鲁利迪说。
自“锦山体育”开业以来,今年51岁的周丽浓每天和朋友一起去打球,风雨无阻。“以前想打羽毛球,却找不到地方。现在把空闲场地改造成体育场馆,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希望以后能推出更多这样的场馆!”周丽浓高兴地说。
引入多种体育项目
不断丰富群众业余生活
晚上7点,万达广场已一片欢腾。篮球场上,青年们进行着激烈的比赛;空地上,阿姨们跳起欢快的广场舞;乒乓球桌前,不少市民打得火热……每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运动空间,享受着舒适的运动氛围。
住在附近的任菊英,以前吃完饭会去散步、跳广场舞。自从广场上安放了6张乒乓球桌,她每天都会来打乒乓球,还交到了不少新朋友。“大家都是附近小区的居民,以前互不相识,打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变成了固定的球友,每次打完球都会约下一次。”任菊英说。
广场上还有一块区域被围栏围住,十几名青年正在进行篮球比赛,精准的三分球、巧妙的传球、激烈的篮板球争抢等精彩瞬间不断上演,吸引许多居民前来观看。“我们是住在附近小区的居民,以前常常躺在家里看电视,现在和朋友来这里打篮球,锻炼身体。”张先生告诉记者,这片区域有许多不同的运动场地,给不同年龄段的居民提供了多种选择,希望未来可以引进更多老少皆宜的健身设施和器材,丰富大家的夜生活。
建设家门口的主题公园
让“运动自由”成为现实
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运动自由”?这一美好愿景在蕙丰路主题公园实现了。
周日上午9点,家住附近的魏先生带着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来到蕙丰路主题公园打乒乓球。“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周末才有空带着孩子来锻炼一下。”魏先生坦言,一般人家中不会购置乒乓球桌,乒乓球馆的收费又比较高。如今,蕙丰路主题公园新增了5张乒乓球桌,还有一个大型游乐设施,成为带娃、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尽管当天上午天气比较寒冷,但像魏先生一样带娃到公园里运动的家长不在少数,还有不少孩子在游乐设施上玩耍。
蕙丰路主题公园只是我市户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经过前期的摸排、调研,市体育管理服务中心已会同城区各街道确定了市户外体育设施项目实施计划,并不断丰富种类、完善功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为全民健身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