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敏
眉眼弯弯,讲起话来轻声细语,让人一见就觉得亲近。余姚中学心理教师毛梦婷自带一种亲和的气场,作为一名从业10年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似乎特别适合市人民法院“明心驿站”疏导员的志愿岗。受聘一年来,毛梦婷用她专业的心理疏导,帮一对对离婚夫妻解开了心结,消除了怨气。
“疏导,说白了就是心理疏导。在这方面,我有专业知识,并在疏导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技能,聚焦目标、认识行为描画、心理健康评估……在和疏导对象的交谈中细水长流,自然而然解开他们的心结,从而达到平心息诉的目的。”毛梦婷说。
毛梦婷曾疏导过一起争夺子女抚养权案件。“夫妻离婚后,男方及男方长辈想把孩子的抚养权争夺过来,诉讼期间,男方情绪十分激动。到了我这里,我发现他们基本处在一种非理智的应激状态。在之后的接触中,我帮助男方剖析哪种方式是最利于孩子成长的,建议男方从长远的角度,选取对孩子有利的方式来考虑抚养权的归属问题。慢慢地,男方情绪稳定下来,开始用理性思维去思考一些问题,双方的对立也没有一开始那样‘火花四溅’了。”毛梦婷说。
在疏导过程中,除了专业,还需要专注。“就是要竖起耳朵倾听。”毛梦婷说,倾听很重要,每一次疏导时,她总会用最大的耐心倾听疏导对象的倾述,以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好的或不好的,都要听,听他们的苦衷、听他们的委屈、听他们的不解、听他们的愤懑……当然,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倾听,我还需要从他们的倾诉中,提炼一些重要的信息,以便我分析和开展下一步的疏导。”毛梦婷说。
在倾听中,在情感共鸣中,疏导员和疏导对象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关系,难题,在信任面前迎刃而解。在毛梦婷疏导的另一起离婚案件中,男女双方虽然对立明显,但出于对毛梦婷的信任,都采纳了她的建议,离婚的同时恩怨皆消弭,不再剑拔弩张。
如今,毛梦婷已越来越喜欢疏导员志愿岗位,“疏导是一个促进双向成长的过程,看似疏导对象从我这里汲取了温暖和力量,实际上,我也从疏导案例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感悟。”毛梦婷说,“我是一名老师,平时接触的都是学生,心理辅导有一定的局限性,担任疏导员后,接触了更多的社会案例,这对我个人的成长非常有利,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让自己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年间,毛梦婷顺利疏导了多起离婚案件。展望未来,她表示,除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心理疏导能力,还要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方便在疏导对象需要时第一时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