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近日,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发布《致园区家长一封信》,信中提到:为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避免孩子学业负担过重或因长期超负荷学习消磨学习兴趣和成长自信,学校将实行“作业熔断机制”。此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许多人表示支持,也有人质疑其落实的可行性。您如何看待“作业熔断机制”?
★名词解释
“作业熔断机制”是指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业的,应停止作业,及时就寝,以保证充足睡眠,第二天向老师说明情况即可,老师需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具体情况作出教学调整。今年4月以来,已有不少地区推出了类似的“作业熔断机制”。
■嘉宾发言
陈雪媛:实行“作业熔断机制”的初衷,是避免学生因为过重的作业负担而影响身心健康。这是教育部门针对当前中小学存在的过度教育问题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也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了个醒。许多家长、教师,为了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盲目相信“题海战术”,将海量的作业压在学生身上,总觉得“多做比少做好”“多做一些总能够学点进去”,殊不知这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业负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陆程科:我觉得“作业熔断机制”是一项灵活、科学,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制度。一方面,解决了学生作业多、作业难、耗时长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他们的睡眠质量。
孙桂珍:关于“作业熔断机制”,我在班上发起了一场小小的讨论。令我惊讶的是,孩子们的反响并不热烈,而是非常冷静、客观。大家指出了这项机制的诸多漏洞:如果这名学生磨磨蹭蹭假装写作业,就等着睡觉时间一到,触发熔断,以此来给自己“不想做作业”找个理由,该怎么办?如果他经常这样做,因此养成习惯,会不会从此以后不再认真对待作业、对待学习?其他原本喜欢学习的同学会不会受他影响,也出现懈怠的情况?如果因为这项机制,有些自我要求高的同学被迫中断作业,他会不会因没有完成当天的作业而感到焦虑?家长在执行的过程中,又该怎么判断孩子是认真做作业但来不及完成,还是拖拖拉拉故意不完成作业……一项政策的出台肯定有它的原因,至于政策的效果如何,需要实践和时间来检验。作为“受益者”的学生尚有如此多的疑问,也难怪这项政策一出台便引发舆论热议。
陈雪媛:说起“作业熔断机制”,我想起了一位朋友。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她就用过这项机制,规定孩子每天晚上8点前必须把该做的作业都完成,8点半就睡觉。她女儿非常有上进心,加上妈妈的超强执行力,“作业熔断机制”的效果非常好。孩子争分夺秒做作业,慢慢就养成了快速高效的学习习惯。不过,这项机制对一部分本来就不太喜欢写作业或者学习习惯不太好、写作业比较磨蹭的孩子来说,执行起来并不容易或者效果可能不会太好。
孙桂珍:“作业熔断机制”是针对家庭作业多、学生负担重这一现实问题推出的。所以,如果要谈论“作业熔断机制”,我们可能得先从家庭作业聊起。恐怕不会有人否认,当前,许多孩子的大量课外时间被家庭作业占据着。可是为什么要有家庭作业?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到底有多大的相关性?我们重视家庭作业,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惯性,还是确有其意义?如何布置恰到好处的家庭作业?如何真正发挥家庭作业的价值?卢梭有句名言:“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不得不先思考另一个更加宏大的话题:我们如何从被动的无效的教育中脱离,走入主动的有效的教育中去。我们亦需要对教育作出新的界定:教育是什么?我们应当教什么?
陈雪媛:我认识家里有初中生、高中生的朋友,每次聚会,他们总会感叹时间的宝贵、孩子的辛苦。他们的孩子早上6点多起床,学校的晚自习下课后,有的到家还要做作业,常常要忙到晚上10点甚至11点多才能睡觉。看着孩子那做不完的作业,做家长的真想说:算了,别做了。但现实是,他们谁也不敢说。因为这毕竟不是你说了算。孩子若听了你的话不做作业,到了学校怎么向老师交代?
陆程科:现实中,学生的各门学科作业量大,不仅有写的作业,还有背诵、复习、预习的作业,晚上做作业到10点多是常态。家长们普遍认为目前孩子的睡眠时间难以保证,与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标准有很大差距,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
孙桂珍: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推出“作业熔断机制”,必定是基于现实的考量,希望能够在政策层面更好地落实“双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家校社”更好地关注孩子的终身成长,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从一定角度来说,尽管“作业熔断机制”会引发一些争议或遭到一些质疑,但如果实施得当,未必不是一桩好事。不过,孩子们说,这项政策想要实施好,还需要很多前提。我深以为然。
陆程科:睡觉很晚、睡眠不足,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生晚上做完作业,大脑还处于兴奋状态,往往不能很快进入睡眠,这样就会导致睡眠时间不足,第二天早上起来没有精神,学习效果不佳。身体上则会出现疲惫、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陈雪媛:每天这样辛苦,要是成绩好一点还好说,可问题是,孩子每天从早忙到晚,成绩不咋滴。如此,怎能不让人焦虑?对于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家长来说,“作业熔断机制”的出台,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至少家长可以在看到孩子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名正言顺地“心疼一下”自己的孩子,不用担心孩子到学校被老师批评。所以,通过设定合理的作业时间上限,提醒家长和老师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不失为一种好的“减负”方式。
陆程科:实行“作业熔断机制”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来调整作业时间,不用纠结作业完成与否,睡觉时间一到,就能立即停笔,放空大脑,及时进入良好的休整状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作业,只是说让学生在正常的作息时间内去完成作业,超出这个时间,即使没有完成,也可以安然入睡。夜越深,人越疲惫,如果纯粹为了完成作业而熬夜,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影响身心健康,作业质量也不会太高。
陈雪媛:“作业熔断机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学校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运用这项机制,对孩子的作业时间与睡眠时间进行合理调节。但最终,还是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多方权衡,尤其是学校,更要思考如何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而不影响学习质量。
陆程科:“作业熔断机制”背后,反映出的是教育理念问题。教育部门要提倡素质教育,科学合理量化作业,不唯分数论英雄,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技艺,让他们真正实现知识和健康双丰收,让教育“减负”不再成为一句口号。
■网友围观
@徐文熙:最好不要实行“作业熔断机制”,因为这样的话,可能会成为部分同学不做作业的理由,从而不再把作业当回事。
@戚宸铭:有了这项机制,可能有的同学会找一些漏洞。比如,玩电子产品玩到晚上9点后再去做作业。
@桂悠宁:现在小学生的作业太多了,有时可能会因为做作业而睡眠不足,导致身体、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如果实行“作业熔断机制”,可以改善上述问题。
@袁语桐:“作业熔断机制”虽好,但实施起来成功率较低。学校作业减少了,可是家长会觉得孩子需要多练习才能超越别人,为了保持成绩还是会给孩子增加一些家庭作业,熔断机制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