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姚传说 赵解放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曾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遗闻轶事。
少年时代,王阳明一度热衷遛狗斗鸡,四处游逛,恰似一匹脱缰之马。有一天,他在市集上看中一只黄雀,不知何故竟与摊主发生争吵。正巧一位相面人路过,他细细打量王阳明,眼神流露出一丝惊异,二话不说掏钱买下黄雀,送给王阳明,说:“你要懂得自爱,你将来会是万户侯啊!”接着,相面人抚摩了一下王阳明头顶,继续说:“你要记住我的话,当你胡须飘拂衣领的时候,就会进入圣贤之境;当胡须长到上丹田的时候,就会结成圣贤之胎;当胡须长到下丹田的时候,就会修满圣贤功果。”这番话像一颗神秘而又充满力量的种子,种在王阳明幼小的心灵中。
十一岁那年,王阳明跟随祖父赴北京探望高中状元的父亲王华。路过镇江金山寺时,王伦与朋友们聚会,酒宴上以金山寺为题赋诗。大家正冥思苦想之际,王阳明已先一步口占一首:“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此诗一出,四座皆惊,都为这个小小少年的才华所折服。大家让他以“蔽月山房”为题再作一诗。王阳明略作思索,随口吟诵:“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诗句气象开阔,意境高远,蕴含哲理,表现出王阳明非凡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王阳明一生的功业中,最为卓著的当属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那惊心动魄的三十五天里,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当时,王阳明本是前往福建剿匪,刚到江西丰城,突闻朱宸濠举兵叛乱的消息。他临危不乱,迅速展开行动,一面积极备战、修治器械,一面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在复杂的局势中,王阳明最为担心的是朱宸濠挥师攻占南京,一旦南京失守,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巧妙地运用智谋,虚张声势,利用虚假宣传和假情报迷惑朱宸濠,诱使他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坐失良机。朱宸濠率六万(号称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攻下九江、南康,而后渡长江进攻安庆。王阳明的部下纷纷要求出兵援助安庆,王阳明却冷静地分析道:“不可。今九江、南康已为叛军占领,若我军越过南昌与他们相持江上,万一九江、南昌的叛军来断绝我后路,则我军腹背受敌。不如直捣南昌,当前叛军精锐皆已出征,城中守备空虚,而我军刚聚集,士气正锐,必能攻破南昌。叛军闻我军攻破南昌,定来救援,我军可在鄱阳湖中设伏,对他们迎头痛击,便可大获全胜!”一切正如王阳明所料,南昌一举攻克,叛军果然来驰援。王阳明派诸将迎击,一路设伏,激战于鄱阳湖,杀得叛军丢盔弃甲,溃败而逃,朱宸濠被生擒。
激烈的鄱阳湖大战中,王阳明作为主帅,在战船中指挥战斗,镇定自若,犹如诸葛孔明再生。而且在紧张的战斗间隙,他还坚持为学生们讲学。正论学至酣处,忽有士兵来报,说大将伍文定被战火烧着胡子,有落败的迹象。众人脸色惊变。王阳明却气定神闲地笑着说:“这是兵家之常,用不着担心。”他的镇定立刻稳住了众人的心。过了一会儿,又有士兵回报说战局好转,快打胜了。王阳明依旧平静如初,对众人说:“稍后如来报告宁王被擒,应该不会有假。”他的自信和从容,尽显名将风范。
据说当年王阳明在南昌与朱宸濠初次见面,曾互相试探。宴席间,朱宸濠历数明武宗朱厚照的种种失德败政之举,满脸忧心忡忡地叹气。陪坐的王府谋士李士实趁机说道:“难道世上就没有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人来顺天应人吗?”话中暗藏玄机,有煽动之意。王阳明听后,回答道:“商汤、周武王也需要伊尹、吕望这样的贤才辅助。”朱宸濠接口说:“有了商汤、周武王,自然会有伊尹、吕望。”王阳明不慌不忙地回应:“如果有伊尹、吕望,还怕没有伯夷、叔齐这样坚守气节的人吗?”通过这次交谈,王阳明敏锐地洞察到朱宸濠怀有不轨之心。此后,他派遣门生冀元亨以讲学为名经常出入宁王府邸,留意朱宸濠的动向。
武宗一朝,奸佞当道,朝堂之上嫉贤妒能之辈横行。王阳明虽立下盖世奇功,却未得到朝廷应有的封赏。这对王阳明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不公。直到明世宗嘉靖皇帝继位后,王阳明才因平叛之功封为新建伯。据传,王阳明封爵后,身着冕服入朝谢恩,同僚中的眼馋嫉妒之徒,见王阳明戴的礼帽两边的垂帛遮挡住耳朵了,便取笑说:“先生是耳朵冷吗?”王阳明不恼不怒,回答道:“我耳朵不冷,是先生你眼睛发热。”犀利的言语,巧妙地回击了那些心怀嫉妒者。
王阳明以“致良知”三字概括了一生的学说核心。他深刻肯定学习就是致良知,是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潜能。有一个士子初闻“良知”之说,满心疑惑,站出来问王阳明:“良知是什么东西?黑的还是白的?”众人听闻,哄堂大笑,觉得提问太过幼稚。然而王阳明朗声说道:“良知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它的颜色一片赤红!”这个回答,掷地有声,将良知的本质以一种独特而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也让人们对他的学说有了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