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雯
年终岁末,每到万家团圆的日子,有一种职业却总忙碌着,他们就是——厨师。如今,随着市民朋友对美食的需求日益增加,佳肴创造者厨师成为了紧缺工种。一家餐馆生意是否兴旺,更是和背后的厨师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本期《访谈》中,受访者中国烹饪大师、余姚宾馆餐饮部总厨姚金波更是坦言:“我就是要刷新大家对厨师的观念!”如何刷新,刷新什么?如今的餐饮理念又有何变化?外头北风萧瑟,屋内煮上一壶茶,咱们今天一起听听姚金波的故事。
访谈实录
张雯:姚总厨,您从一位小镇青年走到五星级酒店的总厨,身上的荣誉可不少:国家级高级技师、宁波市首席工人等等。从打下手的帮厨到成为独立厨师,再到总厨,您只用了11年时间。不仅如此,我还听说您是市餐饮协会最年轻的成员。这一路走来是天分加持吗?还是有不少幸运的成分在?
姚金波:我一路走来确实很顺利,也结交了那么多器重我的领导前辈,幸运中有天分,但更需要的是勇气与不懈。这么多年来,我就像一条不甘于现状的鱼,逆境时尽力晃动尾鳍,顺境时更力争上游。
从我的经历中不难看出,由于高中备战两年,冷菜一直是我的强项,所以在2010年余姚宾馆第一届技能大赛冷拼项目中,我不出意外地夺得了第一。专职做冷菜期间,每周我都会推出三个新菜品,每年会代表酒店参加四五次比赛,最多时一个月竟要比赛三次。新创意何来?就是靠大量的阅读和网络前沿的美食视频。可以这么说,我的时间除了上班都贡献给学习、比赛。失败不退缩,胜利更惊喜,一次次历练、学习,也是不断丰盈自己的过程。
24岁时,我当上冷菜间主管,可能大家觉得还不错对吧?但师傅提点我,光靠一项拿手绝活远远不够。我要挑战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也是更为重要的饮食版块——热菜。大家都知道,冷热菜的做法、侧重各不相同,从冷菜间进入热菜区,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我可不怕从头学起!翻锅、炒菜,同事下班了,我还常常留在厨房内练习用沙子翻锅,每天练到手臂抬不起来为止。厨房的火候不比家里,是汽车与动车的区别,刚做时糊了、焦了、咸了都是常事,那怎么办呢?唯有勤学。每天我的工作时长都在12小时甚至更多,放在现在,大家一定觉得我很“卷”吧?
张雯:坚持一段时间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您参加过这么多比赛,如此“南征北战”,比些什么呢?您难道不害怕自己的成绩不如人意吗?此外,听说您还会说英语,做厨师竟然需要这么“卷”?
姚金波:比赛能让人见世面,长本事,为什么不呢?
具体比赛内容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特别考验厨师及其团队的经验和心理素质。拿三年前一场省里的比赛举例吧,各地都派出了代表队参赛,到决赛时就只剩下包括我们在内的8支队伍,每支队伍根据主办方提供的食材做两道菜。
比赛一开始,幕布拉开,大约有三十几种食材,每样食材只有一份。时间紧张,根本来不及思考,只能先去拿食材,拿到什么再考虑做什么。这场比赛,我拿到的主菜是鸭和南瓜。
余姚历史悠久,姚帮菜以咸鲜为主,我们的菜一定要突出余姚特色,思来想去,我们做出了“八宝葫芦鸭”与“虾籽酱南瓜卷”。鸭是用鸭皮做成了葫芦的形状,里面放置了具有余姚特色的梅干菜等其他食材辅助;而虾籽酱在余姚也颇为流行,将南瓜切成薄片,卷起来做成橄榄造型,再将虾籽酱裹在里头。两道菜就完成了,获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认可。
比赛赚的不是输赢,而是经验,不出去看怎么能知道世界如此广阔呢?27岁时,我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烹饪世界大赛,其中有不少外国选手参赛。我们与他们语言不通不说,英文菜单也犹如看天书,那时就下定决心要学英文。
工作虽然忙碌,但时间也是靠自己挤出来的,早上上班前、中午午休时自学,晚上下班后去夜校学,我从来没有娱乐,但现在看来一切都值得。你想,会英文、看得懂进口食材,这才像个星级酒店总厨嘛!
张雯:说到底还是“卷”啊!不过,中国站在全球化浪潮的中心,学会英文,也有利于我们进行饮食文化的国际交流。今年是您从业的第15年,您如何看待姚城市民的饮食变化,又如何预测未来的饮食趋势呢?
姚金波:饮食趋势很简单,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养生。以前市民朋友喜欢大鱼大肉吃海鲜,尤其是一到过年,桌上素菜更是难寻,恨不得将所有的肉类端上桌吃个遍。现在,大家则更注重荤素搭配、少油少盐,怎么养生怎么吃。像我们刚刚研发了一款养生汤,用排骨做底,搭配本地嫩藕,再辅以莲子、腰果等辅料,一推出就卖得相当火爆。
同样,养生也非常契合我们余姚宾馆的餐饮理念,那就是“去预制化”。实不相瞒,如果使用预制菜,我们至少能节省一半的成本,但我们仍然坚持用新鲜、健康、养生的食材为顾客做菜。未来,大健康一定是时代趋势。
张雯:迄今为止,您还和前辈们出了四本饮食相关的书籍,写书是为了什么?您觉得您的经历又能给您的后辈或者其他读者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姚金波:以前,厨师并不是个光鲜的职业,但随着时代进步,大家对吃愈发讲究,呈现的菜品效果也需愈发精致起来,厨师靠手艺吃饭,自然是个受人尊重的好行当。
余姚美食不少,却没有一本像样的饮食书籍出版,不免觉得有些遗憾,既然遗憾,我们为何不亲自操刀,为姚帮菜留下属于我们的印记呢?出版的这四本著作平均一年一本,里面的每道菜都经过我的两位师傅与我的改良与创新,每张图片都由我们自己拍摄,每个字都是我们亲手输入的。为了赶早市拍出更新鲜的食材,我们常常四五点起床,去泗门的万圣菜场拍海鲜、跑去象山拍青蟹……一道道菜,一张张图,不仅是美食爱好者的“教科书”,也是余姚餐饮行业在这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要说我是个多么出色的人,其实也算不上。但我对餐饮的热爱、我的坚持、付出,让我一步步走到今天,我很满意。有时候我出门,看到路边的花花草草,脑海里都会浮现这种花如何装饰、这根草能否摆盘,简直是“着魔了”。不过,这也是一种乐趣所在吧!
人物经历
若不是亲眼见到姚金波穿着厨师服,端着一碗骨头汤准备大展身手,记者大概不会将手指纤长有力、看上去只有20岁出头的大小伙往“总厨”的身份上靠。1990年出生于泗门的姚金波就是大家口中的“阿波师傅”,但现在,更多人喜欢称呼他为——“姚总厨”。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姚金波的父母就是做家宴的一把好手,在泗门名气不小。小时候,每当厨房响起菜刀斩肉饼的咚咚声,姚金波就会满怀欣喜地去看父母这次会从厨房变出什么美味佳肴。最让他赞不绝口的还要数“余姚三鲜”,父亲像煮大杂烩似的什么都往锅里放,味道却鲜得出奇,每每端上桌,总能被幼年的姚金波喝得连汤都不剩。“小时候我以为三鲜汤里放什么都行,其实不然,这道菜还是很有讲究的。”姚金波笑着补充道。
高中时,姚金波打定主意报考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的烹饪专业,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辛苦、邋遢、地位低、吃饭没个准点、不体面……可姚金波倔得像头牛,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与锅碗瓢盆相伴的烹饪专业。
好景不长。用网络流行语说,“‘打脸’总是来得很快”,过了不久,姚金波就后悔了。怎么回事呢?
入学后,姚金波的刀工颇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味道,切起食材来那叫一个得心应手。其中,有一项名为“菊花豆腐”的刀工测验,就是将一块手掌大小的豆腐横竖切上四五百刀,底端仍保留连结。切好的菊花豆腐放置于水中轻轻摇晃,宛若一朵菊花绽放。姚金波在班上本来并不出挑,这一次却展现出惊人的实力。绣花针大家都见过,姚金波切的豆腐丝可以直接穿入绣花针,说到这,您可能就要啧啧称奇了。在他手中的豆腐丝甚至比裁缝手中的针线还要听话,一枚绣花针口可以同时供三根豆腐丝穿过!
但话又说回来,似乎有些天分的姚金波怎会萌生“想退出”的念头?凭借这次考试,老师注意到了这位刀工不错的男同学。2007年,姚金波进入了学校的“冷拼集训队”,全校该队成员仅有三人,为的就是参加两年后宁波市的技能大赛。“冷拼”,就是俗话说的“冷菜拼盘”。作为客人上桌见到的第一道菜,?冷拼要用冷菜原料,通过不同的刀法和拼摆技法,将食物拼摆成山水、花卉、鸟类、动物等图案的艺术形式,非常考验刀工!于是,“冷拼集训队”三人的高中生涯就以刀工为主,其他同学每周上学五天,他们每周六天;其他同学晚上可以休息,他们可别想。从早上一睁开眼练到晚上八九点,四五种刀轮番上场,站着雕累了就坐着雕,坐着雕累了再站会儿,脖子酸、手酸、腿也酸……就这样,一年过去了,姚金波快坚持不住了!只因当初是自己一定要学的,只能咬牙坚持。
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姚金波心中的退堂鼓咚咚敲响时,余姚市级的技能大赛拉开了序幕。看着台下评委老师一丝不苟的样子,姚金波不觉紧张到发抖,但比赛科目他早已行云流水操作过上万次,越是沉浸越是冷静,结果公布时,他一举夺魁!荣誉证书在手,姚金波再也不提“退堂鼓”这茬了。一年后,他在宁波市级的技能大赛中斩获二等奖,也是当年学校参赛的最好成绩。
2009年,姚金波被分配进入余姚宾馆实习,时隔多年,他仍记得自己做的第一个岗位:传菜员。“学校是让我来学做菜的,不是来当传菜工的!当天下午,我就去找人力资源管理的负责人要求换岗,想想那时候还是有点虎。”姚金波笑道。第二天,他被安排进了厨房,做的是“打荷”。
何为“打荷”?其实就是厨师的助手,厨房内除了烧菜,啥活都做:端菜、菜品装饰和摆盘、控制上菜的顺序、打扫卫生……不过,好学的姚金波知道,“打荷”只是积累期,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八九点下班后,他还会将自己经手过的菜品写在笔记本中:什么菜用了什么材料,如何摆盘,用了什么装饰……姚金波的这份用心和进步被彼时的厨师长看在眼里,厨师长不仅收他为徒,更是他的伯乐,一路引导他在厨师行业生根发芽。
记者手记
姚金波一点都没有五星级酒店总厨的架子,有问必答,很是真诚。我问他为何不害怕比赛,他憨憨地笑着,随后又说自己现在已经不比赛了。我脑海中刚冒出“他大概是觉得他自己已经足够‘功成名就’了”的念头时,他又笑着说,“现在已经改做评委了。”我真的有被“凡尔赛”到。
《访谈》专栏里出现过无数励志的人和励志的故事,姚金波也是如此。但这次我想借着手记,聊聊饮食这件事。
如预制菜,省时省力省成本,但为何还有企业还在坚持用新鲜的食材做出或许“不比预制菜美味”的食物呢?我想,大概率就是“饮食初心”这件事,我们为什么吃,不仅是简单地填饱肚子。
民以食为天,但饮食仿佛成为了一件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事,或许,正因为平常而简单,所以才是特别重要也特别难。此时,在阅读此篇的您值得从今天开始,好好吃每一顿饭,感受每一次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