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静
“来两碗牛肉豆浆、两根油条。”“好嘞!”昨天上午,在朗霞街道的干大林豆浆店里,褚展展一边招呼着顾客,一边用左手端起两个放好各类调料的瓷碗,右手则从一个大桶里舀起一勺热气腾腾的豆浆冲入瓷碗,片刻后,豆浆凝固,状如鸡蛋羹。
“早上,顾客把豆浆当早点,喝咸豆浆的较多;下午,如同‘中国式下午茶’,顾客大都会点一碗牛肉豆浆。店里一天可以出售上千碗豆浆。”褚展展介绍,不少顾客喝豆浆时要搭配油条,感觉这么吃更合口味。
朗霞豆浆的制作技艺流传了上百年。有人说,没尝过朗霞豆浆,等于没有到过余姚。不少人驱车上百公里,只为喝上一口鲜香四溢的朗霞豆浆。
“好喝,还是那个让我念念不忘的味道。”来自宁波城区的桑先生一边喝豆浆一边说,他的老家就在干家路村,每次回来,总要到干大林豆浆店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
其实,不仅是桑先生,当年的褚展展也同样爱喝朗霞豆浆,还喝出了一段好姻缘。
1987年出生的褚展展是低塘街道镆剑山村人,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从事销售工作。每次休息回家,他总要到干大林豆浆店喝碗豆浆。“一次到店里喝豆浆,我遇到了来店里帮忙的一位漂亮姑娘,看那姑娘忙里忙外的勤快样子顿生好感,有了追求的想法,并付诸行动。”褚展展后来才知道,那个姑娘正是店主人的女儿。再后来,两个年轻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还有一对可爱的儿女。
为了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褚展展辞掉上海的工作,还接手了岳父经营了多年的豆浆店。
如今,作为“干大林豆浆”的传承人,褚展展不仅熟练掌握了豆浆制作的要领,还严格遵循岳父的三大原则:熬制豆浆的原料——黄豆,只能选用生长周期长、出浆率高的花沟毛豆;必须用柴火烧浆,文火慢烧;必须坚守1公斤黄豆出40碗豆浆的古训。褚展展说,他现在每天凌晨4点起床,将提前浸泡了12-24小时的黄豆,用电磨磨上两三遍,反复过滤后,倒入缸灶,用柴火熬制,其间需寸步不离,以防火候影响口感。“这样烧出来的豆浆口感绵密、醇厚,香气绕鼻不绝,能再现祖师爷所说的‘碗中间豆浆立而不倒’的绝技。”
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原汁原味的豆浆,打响“干大林豆浆”品牌,2015年,在家人的支持下,褚展展在城区舜水北路上开设了分店。刚开始,店里只卖豆浆,但是,单一的品种难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于是,褚展展逐渐增加了油条、包子、烧卖、生煎、牛肉粉丝等早点品种,为此,他还自学了面点的制作技艺。
渐渐地,“干大林豆浆”在城区也有了一批固定的客源,分店的生意也蒸蒸日上。不久后,褚展展又在俞家桥路开了一家分店。如今,两家分店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干我们这行,只有春节时能休息几天,辛苦是难免的,但看到大家每天吃得满意,我们也很开心的。”褚展展说,为了传承传统美味,打响“干大林豆浆”品牌,他会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