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余姚日报

大事小事,说开了都不是事

日期:12-11
字号:
版面:第05版:市民生活·广告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张云霞

  近日,巍星路小区一楼的一名租户向梨洲街道东朝街社区反映:前一晚店铺墙面不断渗出污水,既脏又臭,影响正常营业,他马上找管道工维修,原来是楼道的污水总管破损。问题解决了,但维修的费用需要楼上业主共同承担。该租户向楼上业主讨要费用时遇到了麻烦,便向社区求助。

  “据我们了解,楼上涉及3户业主,不愿支付管道维修费用的原因各异,有的是房屋没住人、不想付,有的认为一楼租户事先没有商量,自己花钱修了,事后却来讨钱,不满意该租户的做法。”接到求助后,东朝街社区综治干部吕立斐带着社区“好商量”调解工作室成员、巍星路小区业委会主任姚玲娣上门了解情况,之后又多次上门做业主的思想工作,成功解决管道维修费用分摊问题。

  今年,东朝街社区在市司法局梨洲司法所的关心、支持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原“好商量”居民说事制度的基础上成立“好商量”调解工作室,凝聚多方力量,化解邻里之间的“大小事”,满足群众多元化诉求,努力实现大事小事“有人理”“有地说”“好商量”,营造了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和居民素质提升。

  据了解,目前,东朝街社区“好商量”调解工作室共有7名成员,由社区干部、法律工作者、退休干部、教师、小区业委会成员等组成。他们有的利用专业特长,有的怀着服务居民的热心肠,“耐心疏导,公道办事”,在和谐邻里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东朝街社区“好商量”调解工作室以“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为宗旨,主要为辖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普法宣传等服务。吕立斐介绍,工作室运用“1+1+N”“五早”工作机制,借助社区网格力量,即1名网格员“早发现、早报告”,1名调解员为主,“早介入、早调解”,如果情况较为复杂、调解不易开展,则发动N名调解员出谋划策、共同协商,力求“早解决”。

  今年上半年,南滨江路南侧、东旱门路东侧地块进入房屋征收签约环节,其中涉及东朝街社区409户。征迁补偿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的征迁户家庭情况复杂、子女众多,“攻破”起来并不容易。但工作室的成员不怕苦、不怕累,化身政策宣讲员、心理疏导员、矛盾调解员,积极配合街道和社区干部,积极奔走在征迁一线,上门宣讲征迁政策,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推动征迁“网格清零”。他们还耐心细致做好征迁户子女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家庭和谐。

  俞大伯是辖区一名征迁户,签约后突然因病去世。他有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是低保户,身体也不好,目前和母亲住在公租房里。俞大伯去世后,补偿款的分配问题让兄弟俩产生了矛盾,“闹”到了社区。社区干部和“好商量”调解工作室成员来到俞大伯大儿子住的公租房,了解其生活情况和诉求,并与小儿子当面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拉进双方的心理距离,让兄弟俩握手言和。

  这样的调解案例还有不少。今年夏天,酷热难耐,南滨江路一家美容美发店为改善店内环境,升级“冷气”,打算安装11台新空调。这让楼上的居民“坐不住了”,因为摆放空调外机的平台就在他们阳台下方,嘈杂的噪声和散发的热气肯定会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居民来到社区“维权”。了解居民的担忧后,社区干部和工作室成员积极奔走,多次和双方沟通协商,希望促成“既不影响店主经营,又不影响居民生活”的“两全”方案。在大家的劝说下,店主采取了合理选择空调外机安装位置,并安装风管机空调等措施,把影响降到最低。居民对这一方案表示满意。

  特色调解工作室服务群众,听民意、解民忧。东朝街社区“好商量”调解工作室以群众诉求为“出发点”,想方设法为居民排忧解难,成为社区基层治理的一张“新名片”。今年,该工作室开展矛盾纠纷调解近60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