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雨濛
桌上摆放着一支支沾着墨水的毛笔,墙上悬挂着一幅幅气势磅礴的画卷,房间内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近日,记者走进南山画院,拜访了一位立志为山河立传的“灵魂画家”——郑飞军。他启蒙于余姚名家胡匡一先生,曾求学于宁波大学、中国美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余姚书画院副院长、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第一次绘画启蒙是15岁的时候,当时我读初二,老师给了我一本国画书,让我真正开始接触到国画。”说起自己开启绘画之路的缘由,郑飞军侃侃而谈。原来,他从小就喜欢拿着铅笔涂涂画画,常常从小人书里找灵感。15岁时,老师无意中给他的一本国画书,让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中,既有工笔画,也有写意画。从那以后,他就买了宣纸和毛笔,在绘画的道路上缓缓前行。1988年,22岁的郑飞军拜余姚名家胡匡一先生为师,正式踏入绘画的大门。1994年,为了能接受专业、正规的学习,郑飞军参加了成人高考。机缘巧合下,他被宁波大学西画专业录取。“虽然和自己最初想学的专业背道而驰,但几年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郑飞军说。
为了精进自己的技艺,1999年和2007年,郑飞军两次赴中国美院进修,分别学习国画和书法。“在中国美院脱产进修,是将原本四年的本科课程压缩成一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郑飞军称这段日子很是艰苦,“脱产进修期间,我常常熬夜,有时一熬就是一个星期。尤其是在学习书法时,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只能没日没夜地练习。”摆在南山画院墙角下的《仿宋画小品》就是郑飞军在进修期间的临摹作品,“这幅画我画了一个星期,其间不能有一丁点差错。你看,画中这一大片松针的线条是很有力度的,就像钢针一样。”郑飞军指着画向记者介绍。
在两次脱产进修后,郑飞军的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最满意的一幅作品——《岁月无声》,这是他在陕西写生时所作。“黄土高原是一片沉默而坚韧的土地,这是我在黄土高原写生时最大的感悟。”郑飞军告诉记者,黄土高原不会说话,但它苍茫的身姿记录着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勤劳、淳朴,他们劳作的身影就仿佛在和土地对话。“绘画最重要的就是画出‘魂’、画出‘真’。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不深究内在,眼睛看到什么就画什么,那就称不上是一幅好画。”郑飞军说。
然而,写生并非想象的那么轻松。郑飞军每次写生,都会在一个地方待上半个月,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他在陕西寨底村写生的时候,就住在村支书家的后院里,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当地的民风非常淳朴,村民们吃的食物也很简单,但是南北方的饮食差异非常大,我还是吃不太惯。”郑飞军表示,饮食上的差异尚且可以忍受,蚊虫的叮咬却是个大问题,“有时候一咬就是一连串的包,脸上、脚上、手上,到处都是,所以,做好防蚊虫工作是头等大事。”但这些都没有浇灭他对写生的热情。贵州、四川广元、山东蒙山、太行山、安徽宏村等地都留下了他写生的足迹。
2014年,郑飞军受画家姜宝林“既要笔墨也要现代”的前沿学术理念影响,进入美术报—姜宝林中国画工作室学习。“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姜宝林老师说我的画非常完美,但是他要求我‘归零’,把之前成熟的手法和表现方式全都抛弃,重新架构自己的理念。”郑飞军坦言,抛弃几十年的创作手法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他用了半年时间才得出新的感悟,“我希望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做到思想与技法的高度统一,巧妙地融合现代绘画的表现手法,使笔墨语言更具时代特色。”
多年的钻研、苦练,使得郑飞军的绘画水平不断提升,并获得了不少荣誉。他的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获奖。接下来,郑飞军也有自己的计划。“我的目标是为山河立传!我希望能走遍祖国的角角落落,把巍峨壮丽的风光都画下来。我还想用两年时间创作一幅宽20米、高3米,以北方山水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画作品,将自己多年来的写生经验融入其中。”郑飞军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