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从网购平台到快递公司,从银行金融到旅游出行……在AI技术井喷的当下,AI客服已全方位嵌入各行各业。然而,不少消费者发现,AI客服经常听不懂自己的诉求,回答驴唇不对马嘴,而转人工客服的流程复杂、困难重重。折腾半天,问题依然解决不了。2024年第三季度,浙江全省的消保委组织共受理涉及客服的相关消费投诉3480件,占所有消费投诉的12.4%。有网友称自己拨打了市面上45家包括通信服务商、物流公司等客服电话,统计的用时显示:转接到人工客服平均需要94秒,最漫长的一次等待长达380秒。现在转人工客服为何这么难?被AI客服已读乱回是什么感受?
■嘉宾发言
陆银辉:转人工客服难的原因有多种,比如,企业对于客服的设计和管理不到位、人工客服缺位、AI技术还不够成熟等。从企业方面来看,成本考量是选择人工客服和AI客服的关键因素之一。AI客服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能显著减少人力成本投入。相关数据显示,引入AI客服后,企业的人力开支可降低约90%以上。因此,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采用AI客服,导致人工客服规模缩减。
徐学栋:从我的个人体验来说,以前在打电信、移动客服热线的时候,遇到过转人工客服难的情况,什么什么服务按“1”,什么什么服务按“2”,按照语音提示好不容易转了人工服务,又排队很长时间,过一会儿又掉线了,重新再来一遍,真无语到极点。不过,现在电信、移动的客服改进了不少,基本能够很快解决问题。
李燕翁:相比人工客服,AI客服所需成本更低,可以24小时在线,且响应速度更快。有的平台追逐利益最大化,过度依赖AI客服,对人工客服则采取招聘外包、人事外包、劳务派遣等形式,缺乏必要的培训。现在,很多平台出于成本考量,甚至压根就没有转人工客服的通道。
徐学栋:有些企业对人工客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其可有可无,对人工客服的数量一减再减,安排所谓高科技的AI机器人作为客服。但这些机器人毫无感情、毫无经验,经常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给客户带来非常不好的体验。
李燕翁:另一方面,人工客服的工作时间和上班族天然重叠,工作时间转人工客服全凭运气。有一些消费者为了找到人工客服,想出不少偏招、怪招。在社交平台上,甚至有不少“找人工客服”的攻略。
陆银辉:当前,AI技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AI客服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常常力不从心。例如,无法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只能按照关键词回复;由于算法和语料库不完善,在识别和应对用户的复杂提问时常常答非所问或循环回复;消费者询问产品质量问题并涉及具体使用场景时,往往无法给出准确有效的答复。
李燕翁:现实生活中,AI客服常因“已读乱回”而被网友诟病“事事有回应,件件没着落”。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AI客服听不懂人话。其交互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听人说话”的过程,而是一个词句提取、语义识别和关键词触发的过程。对于那些没有预设的“问答”,那些非标准化、结构化的诉求,AI客服自然无能为力。
陆银辉:消费者被AI客服已读乱回的时候,普遍会感到自己被忽视、被怠慢、被敷衍,从而对品牌的印象大打折扣。消费者的需求往往具有个性化、多样化和动态化的特点,AI客服的回复却是模板化的,根据程序的设定来回复。通常情况下,它只能提供菜单列表里有的服务,超出的内容无法给出回应。例如,消费者询问是否可以加急发货,或者产品是否有保价服务等具体问题时,AI客服很难给出满意的答复。
徐学栋:被AI客服已读乱回的情况,相信大家都遇到过,我个人的感受是着急、冒汗、生气。
陆银辉:对于“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老年人来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很多老年人在遇到商品服务问题时,会习惯性地找人工客服帮忙,但如今客服电话中的重重障碍,让他们更难得到真正有效的帮助。比如,在输入手机号确认等环节,老年人可能因操作不熟练而频繁出错,而冗长的语音播报也让他们难以理解和忍受。他们更需要人工客服的耐心解答和指导,但现实给他们设置了诸多障碍,他们既无法顺畅地和AI客服交流,又无法及时和人工客服沟通。
徐学栋:说到底,客服是为客户解决问题的,是企业与客户之间沟通的桥梁。如果客服能够第一时间解答客户的疑问,或将问题及时转交给有关部门予以解决,相信这将大大提升企业的信誉。
李燕翁:以AI之名,行“降本增效”之实,用一种宏大的技术进步假象,掩盖“对消费者信息服务恶化”的现实。AI作为一个工具,若是在错误的时间、用在错误的场景,那么注定只会误事、只会招黑。AI客服的普及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应在追求服务效率的同时,注重提升消费者的服务体验。无论技术还是服务,核心都是以人为本。消费者的诉求千差万别,仅靠一套代码去回应,既不可能也不现实。
徐学栋: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标准,给予必要的监管,不能让消费者处于无力的状态。企业也应积极行动,对客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增加人工客服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AI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消费者服务。
陆银辉:如何让AI客服从“已读能回”到“已读智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社会各方共同探索、共同努力。
李燕翁:多保留人工通道,多听听消费者的呼声,根据问题的类型、紧急程度等,有针对性地优化规则,让“AI”和“人工”各得其所、各展其长,相信也不是什么难事。推而广之,在智能元素不断上新的时代,这个简单的道理,也不仅仅适用于AI客服。
■网友围观
@一杯温水:要被AI客服已读乱回逼疯了,导致我都不想和它交流了,找人工客服比登天还难!
@向日葵:感受就是和它聊了半天,但是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简直是浪费时间。
@天高海阔:现在各大网购平台都采用AI客服,但是相比于AI客服,我还是更喜欢人工客服。
@嗑瓜子喝奶茶的乐天派:有些简单的问题,AI客服可以立马解决,但是复杂点的就不行了,描述了半天它都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