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姚建筑 赵建荣
上世纪90年代,我在余姚城乡的一些明清古建筑中,常常会在建筑墙面下的石条上,发现一个个间隔排列的雕刻镂空孔洞,图案花纹令人喜爱。那么,这是什么呢?它在墙脚下又有何种作用呢?
我开始在当地的老宅中寻觅,关注和拍摄这些大约20公分大小的石雕图案,它们或圆、或方、或扇型、或海棠型等等,小巧而精美。经过多年的积累,我手头上有了不少这类石雕图案的图片,但我叫不出它的名称,就请教了一些老年人,有的叫它通气孔,有的称它小气窗,但我总觉这是老百姓的俗称。前不久,我把这类石雕件的图片发给一位文史专家,他回复我,这叫“地牖”。一语点醒梦中人,使我的研究有了方向,先是对它有个全新的认识,继而对古代工匠的智慧深表敬佩。
所谓牖,即窗的意思。早在先秦时期,凡是用来通风和采光的都叫牖。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对窗牖作了细分。如传统宅第中的石窗,是指建在墙面上的;而地牖,即指开设在地面上的窗。后人称这些通气孔为地牖,是为了区别上下吧,所以说地牖是这种石雕件的专用名字。南北朝的鲍照曾在一首《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中写道:“幽隅秉昼烛,地牖窥朝日。”可见地牖一词古代已有应用。
石雕地牖是浙江东南沿海古建筑中的特有现象,它集艺术性和实用性、寓意性于一体。从地域上来看,我国东南沿海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再加上古时内河通海还常常会受到咸潮的侵入。这些因素,对古建筑中的木构件来说,存在着易潮湿、易腐朽的问题,但当时人们又不能不使用木材。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代工匠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形成了许多东南沿海独有的“水文化”符号,即在古建筑中,对易潮湿、易腐朽的部位,大量采用石构件。如石窗、石门框、石雀替、石户对、石墙脚、石地牖、石地漏、石门臼和石板等,把防潮、防腐、防水做到极致,努力保持木构件始终处于干燥通风的环境,从而使建筑得以“延年益寿”。地牖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水文化”符号之一。
从地牖的实用性来看,因浙东沿海古代建筑中的地牖是设置在木地板房间外墙脚的石条上,它又处于木地板的下部,使木地板与地面有效分离,由于是南北或东西两端相对设置的,地板下会形成一个空气流通的空间。当外部风力作用于地牖时,地板下的空气被排出,而新鲜空气则会通过另一端的地牖进入,从而起到防霉变、防潮湿的作用。
在夏季,浙东沿海气候炎热,地牖还能通过风力,把地板下的热空气带出去,实现室内降温的作用。难怪夏季我们去明清古宅中走走,大家都会说老房子凉快,其实,古人在建房子时运用了许多科学的降温原理。这种通风方式被称之为自然通风,类似于现在室内新风换气系统的作用。由此可见,古建筑中设置地牖,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创造智慧。
地牖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雕刻的精美和题材的多样上。中国古人对纹饰很有研究,他们讲究“纹必有意,意必吉祥”,寄托着建筑主人的美好意愿。经作者的研究,地牖大致题材有:花卉、人物、动物、图案、文字、钱币等几大类。花卉类有卷草、梅兰竹菊、牡丹、月季、萱草等;人物类有神话人物、和合两仙、天官赐福、戏曲人物等;动物类有龙、凤凰、蝙蝠、鹰、鹤、松鼠、麒麟等;图案类有花朵纹、十字花纹、回纹、百结纹等;还有一种比较特殊,比如暗八仙,它以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八仙过海”中铁拐李、张果老等神仙的八种法器为纹饰主题,配以云纹、海水、绸带等;文字类有福、寿、卐字等,字多用变体篆文。如寿字,设计成香炉状,称香炉寿。钱币类在建筑中大量使用,这与人们招财进宝的愿望有关,钱币设计以中国古代方孔钱为主,为外圆内方式。使用中也有稍加变化的,如方孔中加饰花朵等。
当然,这些适合纹样并不是仅有单独使用的,有许多是混合使用的。如一幅松鼠葡萄地牖,把动物松鼠与葡萄放在一起,寓意多子多福;把松树与梅花鹿或仙鹤放在一在,则具鹤鹿同春或松鹤延年之意,也寓意健康长寿。把龙、凤放在一起,则寓意龙凤呈祥,祥瑞美好;把和合两仙与云纹、蝙蝠放在一起,寓意和谐美满;暗八仙地牖,则有避邪的寓意。总之,每一扇地牖纹样,尽管做工上有精细和粗陋之分,但它所表达的寓意则皆是美好吉祥。地牖的雕刻,一般采用了镂空雕和浅雕相结合的方式,镂空雕保证了地牖的通风,是必须的。而浅雕则重在塑造纹样主题,使之精美而又有层次感。
地牖虽小,但内容博大,含义丰富。其独特的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对我们来讲,它无疑是浙东沿海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是一幅幅凝固的小品画,作为地方特有的民间文化,它值得我们去了解、去研究。特别是在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的今天,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美丽乡村打造中,也要保护和传承它,让子孙后代能看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