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余姚日报

和美乡村树新风

日期:12-05
字号:
版面:第06版:农村天地       上一篇    下一篇

  村干部为老人送上祝寿红包。     记者 张云霞摄

  ■本报记者 张云霞

  “恭喜恭喜,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11月15日上午9点,梨洲街道古路头村党总支书记孙国荣紧紧地握着村民高国良的手,送上了百岁生日祝福。一同前来的还有梨洲街道联村干部、联村组长和村班子成员。

  当天是村民高国良的生日,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赶来为他庆祝。孙国荣说,多年来,古路头村不断完善老年人关爱机制,积极传承“孝德文化”,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让孝老爱亲成为一种风尚,让文明之花在全村盛开。

  “阿拉村长寿老人不少,高伯伯是村里的第四位百岁老人。”当天,孙国荣按照村里的“传统”,为高国良老人送上了3万元的“大红包”和一个生日蛋糕。“以前,村里另外三位老人过100岁生日,阿拉村里也给他们每人送上三万元的‘大红包’和生日蛋糕。”孙国荣说,过了百岁生日后,以后老人健在的每年,村里都会给他们送上5000元的红包。

  此外,古路头村每年都会给村里60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上、80周岁以上、90周岁以上老人分别送上5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的过年红包。这样的爱心之举村里已经坚持了10多年。

  “去年用于关爱慰问老人的支出就达到了104万元,这些支出全部来自村集体经济收入。”孙国荣介绍,近年来,古路头村抢抓政策机遇、盘活村集体资产,使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强了,为民办事的底气也足了。“乡村发展离不开每位村民的勤劳和奋斗。每个人都会老,我们要把每位老人都当成自己的亲人,关爱身边的老人,为他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孙国荣说,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关爱老人、为老人发“福利”,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营造了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力地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谢谢党的好政策,谢谢街道和村里的关心,每年都记得我、来看望我,这次还给我送了一个‘大红包’,寿命长、身体好,就是福啊!”镇村干部的到来让高国良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记者了解到,高国良老人身体康健,没有基础疾病,眼不花、耳不聋、思路清晰,生活都能自理,日常坚持自己起居、做饭。老人勤劳、爱卫生,每天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平时,老人除了在家看看电视,天气好的时候,他还会在小区里散散步,和周围邻居聊聊天。

  “夫妻和睦、子女孝顺、心态好”这是周边邻居对老人长寿秘诀的总结。记者了解到,老人的老伴去年去世,终年95岁,也是一名长寿老人。陈红亚不仅是老人的邻居,也是小区里的一名居家养老护理员,除了每月负责给老人修剪指甲、洗头、洗脚、拖地、理发等,她还常常陪老人聊天,关爱照顾老人的生活,“老人人很好、身体也好,子女们也孝顺。我就住在旁边,他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我可以立马过来照应一下。”陈红亚说。

  “远亲不如近邻,来来来,吃点水果,沾点喜气。”76岁的高月英一边热情地招呼陈红亚,一边递上水果。高月英是老人的大女儿,四个子女中排行老大,“阿拉四个子女都六七十岁了,最小的阿妹61岁,大家都退休了,基本上每天都会来看老父亲,陪陪他。”高月英说,父亲勤劳节俭、为人和善,和母亲相濡以沫75年,一直以来自家兄弟姐妹几个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这离不开父母从小的谆谆教诲。

  “阿拉老爹身体一向很好,很少跑医院,这两年,在阿拉兄弟姐妹的劝说下,连酒也戒掉了。”73岁的高宏康是高国良老人的大儿子。他笑着说,党和政府的政策好,10多年前,他们家被列入拆迁范围,搬到了云瑞佳苑二期的安置房中,如今父亲和自己都住在这个小区里。“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孝顺老人是阿拉子女应该做的事情,看到他长命百岁、身体健康,阿拉打心底里高兴!”高宏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