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余姚日报

用心做好一饼面 传承泗门老味道

日期:12-05
字号:
版面:第06版:农村天地       上一篇    下一篇

  谢莉群正在晾晒面条。       记者 赵晓晨摄

  ■本报记者 赵晓晨

  阳光下,一饼饼面条逐渐成型;微风中,一阵阵面条清香充盈在小院。泗门镇汝湖社区的灵群面条加工坊里,负责人谢莉群正在晾晒面条,“叮咚叮咚”的微信消息不断传来,是客户正在下单她的面条。

  “今天下午天气就会转阴,面条不容易干,所以我做了45公斤,天气好又有时间的时候,我能做一百多公斤。”今年56岁的谢莉群是名再普通不过的工人,但一讲起自己的无碱面和束面时,眼里却充满了光芒。随着时代发展,各种口味的面条层出不穷,而谢莉群依然坚守传统做法,采用自然晾晒的方式保留传统口味,她说:“我只做这两种传统的面条,想为大家保留下传统的泗门味道。”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爱上了这一行。”小时候,对谢莉群来说最开心的事,便是去附近街上一家面条加工坊观看“打面”。自此,学习面条加工并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面条加工坊成为了埋在她心里的一颗种子。

  谢莉群一边收晾干的面条,一边介绍自己的拜师经历。42岁那年,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谢莉群有了更多空余时间,她开始为自己梦想中的面条加工坊储备知识。“我通过好姐妹打听到周边几位会做面的师傅,随后就挨家挨户上门求教。”谢莉群说,为了系统地学习面条制作技艺,她多次上门拜访这些老师傅,请教面条制作的技术和方法。在她锲而不舍的努力下,其中一位老师傅被她的坚持所感动,将自己的面条制作技术倾囊相授,谢莉群说:“当我站在师父身后学习面条制作时,我是全身心投入的,感到非常快乐。”

  终于,2022年,谢莉群取出攒了许久的“启动资金”,购买了面条制作机器和原材料,并申请注册了营业执照。“当机器隆隆响起来的时候,那种兴奋感无以言表。”多年的积累让谢莉群在机器面前大展身手,很快制作出了第一批面条。在自己尝试后,她将面条带到了公益活动现场,给周边群众免费试吃。她说:“我刚开始做面条,难免有不足之处,让大家给我提提意见,我能进步得更快。”尝过面条的食客中不乏热心肠的,看到谢莉群的面汤稍显浑浊,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谢莉群虚心采纳,并不断改进,终于制作出面汤清澈的面条。

  此后,谢莉群的面条品质不断提升,灵群面条加工坊的口碑也越来越好。每天早上3点起床做面条,三四个小时后晾晒面条,虽然辛苦,但谢莉群有自己的坚持:“我们小时候就是吃这种面条长大的,后来打面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觉得市面上的其他面条少了些‘味道’。我学这门手艺不仅是爱好,也是对泗门味道的传承。”

  两年多来,谢莉群积攒了不少回头客,她的面条从汝湖社区不断走向泗门镇其他村(社区),还销往临山等周边乡镇。谢莉群还经常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支锅煮面免费给群众品尝……她的面条逐渐被人了解,这份独属于泗门的老味道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看着手机里不断有客户发来订单,谢莉群一边忙活一边说:“目前,我有7个销售点,面条基本上每天都销售一空。将来我还会坚持做面,将这份泗门味道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