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余姚日报

柿林村奏响乡村振兴协作曲

日期:12-05
字号:
版面:第06版:农村天地       上一篇    下一篇

  金建达正在介绍青少年研学路线的相关内容。   受访者供图

  乐骅正带着研学团队采摘柿子。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赵静

  深秋时节,大岚镇柿林村迎来了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踏进了这个古村。“今年我们村里来了‘两大员’,不仅富了‘口袋’与‘脑袋’,还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新华章。”12月2日下午,说起村里的农村工作指导员乐骅与文化特派员金建达,柿林村党支部书记沈士波不由得竖起大拇指。

  柿林村山水秀丽,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相继获得了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

  打造小程序

  激活产业“造血”机能

  “‘柿林甄选’微信小程序自今年9月份上线以来,陆续推出了吊红柿、溪坑鱼、番薯枣、番薯粉、柿饼等特色农产品团购,以及学生秋游、红色研学等活动。”乐骅介绍,截至目前,该平台已为村集体增收7.6万元。同时,该项目已被列入宁波市派农指员余姚片区“1+6”课题之一。

  今年1月份,乐骅积极响应宁波市委号召,担任柿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宁波市派第十四批农村工作指导员,奔赴四明山深处的柿林古村,全脱产投身驻村帮扶。

  开展党建联建、掌握村情民情、发挥专业特长……一踏进柿林村,乐骅便用脚步去丈量小山村的每一片土地,摸清家底。他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成柿林村党支部与浙江海港工程管理公司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他密切关注全村17户贫困户、高龄老人和重病群众,逐户上门慰问,为特殊人群带来组织的关爱与温暖;他还充分发挥原岗位专业特长,在设计方案策划、工程管理咨询、现场安全质量控制等方面,积极助力柿林创建中央红色美丽村庄……在短短半年内,丹山红研学中心、中共四明山第一支部陈列厅提升改造等一系列项目先后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为改善村貌、创建中央红色美丽村庄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打造村红色研学产业提供了坚实平台。

  为破解柿林村“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乐骅化身“电商导师”,加入电商助农增收的赛道,积极探索线上助农篇章,打响柿林村“红色文旅”特色品牌。在前期调研和开发平台比选中,他着重突出柿林村的红色文化底蕴及山区农优产品等,选择了具备低开发成本、十亿级用户群体、高效营销手段和便捷支付等特点的微信小程序平台。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在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乐骅以柿林红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经营主体,通过二次开发,量身打造了“柿林甄选”微信小程序。

  “消费者只要在微信里搜索‘柿林甄选’这个小程序或用手机扫码,可直接获得各类研学、团建、自由行及特色农产品信息,参加各类线上活动或下单支付。”乐骅介绍,这个平台旨在推广红色研学和各类自由行产品;同时通过该平台,甄选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优产品,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探索线上助农新途径。

  “目前,线上的农产品是我们到农户那里去收购,再加点价出售的,但这种模式是走不远的。”乐骅说,这几天他一直在考虑,如何换种模式促使消费者与农户双方都受益。为此,在接下来的农产品团购活动中,他打算让农户和消费群体直接进行对接,让农户能降低各种隐性损耗,最终消费者也能受益。

  同时,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助力红色研学产业发展,乐骅还打算整合资源,精心梳理研学路线,将之串联成线,全方位展示路线的亮点、教学点与体验环节,推出套餐模式,吸引学校、企业等团体与个人订购。

  文艺赋能

  唤醒沉睡“文化资源”

  前段时间,柿子红遍山林,柿林村举行了“艺绘柿林 共富共美”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主题活动。现场,市青少年宫、市书法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及市舞蹈家协会的艺术家们走进柿林村,用多种艺术形式展现柿林古村新图景。

  活动中,柿林村被授予市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基地,同时进行了“印象新柿林”书画作品捐赠仪式,游客们还沉浸式体验了“共绘柿林”写生、书法家现场挥毫送“福”等活动。此次活动是由柿林村文化特派员金建达在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组织策划的。

  金建达是来自市青少年宫的一名文化特派员,半年前,他派驻到柿林村后就一直在走访并琢磨,如何以文艺赋能激活养在深闺中的小山村,让红绿融合的元素底色更足、更出彩?为此,他从立足柿林村的资源禀赋、唤醒“沉睡文化资源”、村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利用自身的平台资源,通过“红色美丽乡村 青山绿水柿林”文化品牌建设,帮助柿林村红色基因永传承,景村合一再提质。

  金建达曾多次走进这座小山村,不同以往的是此次是带着“身份”前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勘察、调查研究,金建达以柿林村创建中央红色美丽乡村为契机,在村干部的协助下,成立了红色史料采集小组,从余姚党史、余姚组织史、大岚镇志、朱之光回忆录等书籍中挖掘四明山第一支部成立前后的红色故事,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阵地。

  同时,为促进乡村旅游与经济发展,“结合丹山赤水景区、玻璃天桥、中共四明山第一支部展厅、红色研学中心、同心井等元素策划‘红色古村行’青少年研学路线。”金建达介绍,通过研学路线项目的建设,将村庄内的丹山赤水景区、玻璃栈道、四明山第一支部展厅等特色点位与周边村庄的打卡点联成片,将研学教育实践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并与市内各学校有机衔接,用“研学活动”激活乡村旅游热度,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为进一步激活村庄文化潜力,擦亮柿林古村文化名片,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乡村魅力,金建达表示,他要用文艺的力量,推动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以文艺的方式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今后,他将推出柿林村的村歌,打造该村的文艺表演舞台,继续组织市青少年宫的学生到柿林村开展研学活动,并打算在明年五月份组织一场大型的文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