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余姚日报

奋斗,就是用心把工作做好

日期:12-04
字号:
版面:第06版:访谈       上一篇    下一篇

  奕永庆近照

  2013年,奕永庆(右二)在土耳其出席国际节水奖颁奖典礼

  奕永庆(中)在武汉大学求学时与导师合影

  奕永庆的笔记

  本报记者  张 雯

  前几天,全国劳动模范奕永庆在市工人文化宫“五一书屋”举行了阅读分享会,分享的正是他刚出版的回忆录——《用奋斗托举梦想》。不仅如此,上个月,市民政局也邀请奕永庆作“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励志讲座。

  奕永庆是谁呢?首先,正如他的自我介绍:“水利人奕永庆”——他是一名不折不扣从事了一辈子水利工作的老水利人;此外,他还是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际节水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

  有关于奋斗的诗篇,自古文人墨客书写不少,而身边的榜样则有更深入人心的力量。本期访谈,记者与奕永庆对话,聊聊他的人生,也聊聊“奋斗”这件事儿。

  人物经历

  奕永庆是泗门镇湖北村人。1951年出生的他头发自然的三七分,精神矍铄,让人一眼看不出年龄。采访当天,他穿着黑色呢上衣,内搭衬衫,纽扣扣到了最上面一颗,与记者一起走进书房,他便把上楼时穿的拖鞋换成了一双合脚的布鞋。

  环顾奕永庆的书房,一侧是楼梯口,一侧是阳台。一面墙的书柜摆满了书,书柜中间放置了一幅半人高的“万里长城”,有纪念意义的照片被他做成了摆件,放置在书柜玻璃门的最显眼处。桌面物品一目了然,一台电脑,一个笔筒,一个玻璃罩子安静地包裹着计算器和遥控器。

  奕永庆形容自己“不是靠聪明,而是靠努力与毅力走到今天的人”。自父辈开始,父亲兄弟四人就读完了小学,当父亲脱口而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时,更是让幼年奕永庆佩服得五体投地。

  1966年,奕永庆初中毕业回村务农,刚成年的他每每挑担三四公里都要经历力竭之苦。“我从小读书,所以力气相较同龄人或者长辈都小不少,有时候挑担实在没力气了还不能掉队。”从那时起,奕永庆都会记日记,其中农活日记,他记了1001天。三年后,奕永庆开始当代课教师、信用社会计、社办厂职工等,1974年,他正式成为一名民办教师。

  令记者意外的是,当年仅仅只有初中文凭的奕永庆,做教师居然从初中教到高中,其中大部分科目都靠自学。1978年,他毅然走进了高考考场,“人生能有几回搏,今日不搏何时搏?”这一次,他终于顺利走入了大学的殿堂,继续踏上求学之路。

  为什么报考水利专业?父亲认为,“种田种地万万年,农业总是要的。”其实,早在12年前,奕永庆就填报过“浙江水利水电学校”,那时是中专。12年后,他竟意外踏入了这个学校,这次是大学专修班,并获得全额助学金。彼时,他早已结婚生子了。“经历过黑暗的人最珍惜阳光。”奕永庆如此总结那段岁月。大专三年,他没有去看过一次电影,连当红的李谷一在杭州开演唱会他都忍住不去,将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上。

  1982年春,奕永庆分配到余姚县水利局,开启了他与水利之间的缘分。大家都知道,农民靠天吃饭。其中,水对于农作物来说几乎关乎其生死,水利局的专家们就是为农民解决“水”这件大事。当年,农户们用的都是传统的灌溉方法,平原农田普遍大水漫灌;而山区耕地却灌不到水。这时,一项新技术“喷滴灌”引起了奕永庆的注意。

  “喷滴灌”可是好东西,既省水、省劳力,而且是“科学灌水”,可促进作物优质高产,增加农民收入。但唯一的问题就是,喷滴灌设施的造价太高,所以在国外应用甚广,国内一直未能大面积推广。

  有问题就要寻找解决方案。奕永庆创新设计、优化方案,不断改良喷滴灌设备。每家每户的田地大小不同、需求不同,喷滴灌设计就不同,常常一户农田、一张图纸、一套设备。十多年来,奕永庆一直坚持与喷滴灌及其推广“死磕”,而正是这种工匠精神,使得他一遍遍将“喷滴灌技术”这枚鹅卵石打磨成“玉”。

  访谈实录

  张雯:奕老师您好,这次能与您一同对话我感到很荣幸。您获得过很多荣誉,那么您觉得有没有哪件事是“命运的齿轮”,能够将您所花费的功夫被大众所认可的?

  奕永庆:生命一直都是积累的过程,但会有量变到质变的跳跃期。我46岁进入武汉大学攻读研究生,导师对我的指点四两拨千斤,他提醒我要将节水灌溉放置国家层面考虑。人民需要什么,需要粮食;国家需要什么,除了粮食还要节约水资源。这时候我才明白,喷滴灌不仅是科学灌溉,农民增收技术,还事关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这个思维影响了我十多篇登上国际舞台的论文,让世界看到中国灌溉的力量。国际会议让我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继而在今后的道路上不仅面向国内,也向国外输出代表我们中国的先进技术。

  张雯:关于这点我也很好奇,您在和我微信时,也会脱口而出:“Take your time!(慢慢来!)”您会说英文?在国际论坛不会是您自己用英语和他们沟通的吧?

  奕永庆:是的,是不是有点惊讶?现在流行说“90后”“00后”,我可是“50后”。说起学英语,你可能不信,我初学时根本不知道有朝一日能在国际论坛上开口发言,但其实我当时学英语都已经20多年了,对方说话我能听懂,我说话他们也听得懂。所以1995年参加第七届国际雨水利用大会,全场能用英语宣读论文的中国人只有两位,一位是北京大学的博士后,另一位就是我。如果我不会说英语,也很有可能跟好机遇擦肩而过。

  张雯:那这样说来,学英语这件事是20年磨一剑?您怎么做到的?

  奕永庆:哈哈,全靠自学啊!我们初中学的是俄语,并没有接触过英文,第一次接触英语还是在1971年做老师时,我们讲过的相声《友谊颂》里有几句英语。那时候说几句英语多洋气呀,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种感觉,还悄悄去香港买了《英语九百句》。你瞧,这本书至今都还在我的书柜里。虽说刚开始并不知道学英语有什么用,但想着父亲说过“薄技在身,胜过良田千顷”。后来,我又跟着上海电台学英语,一边听、一边记、一边学,每天最起码花一个小时在学英语这件事上。

  1994年,在武汉大学第一次国际论文交流时,现场翻译对许多专业的词汇一下子绕不过弯来,所以我就跟他商量,我的论文我自己用英文宣读行吗?翻译本来还很担心,特地提前叫我去他那试读,后来竟然给予了我很高的评价,我就更有信心了。

  张雯:那可真是厉害!说起自学,其实您很多本领都是自学来的。从教书育人时自学的科目到英语,再到您引以为傲的喷滴灌优化设计,都有您自学的身影。我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您如何看待自学这件事?

  奕永庆:每个人想要做好工作,都需要“自学”,尤其是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更加迅速,大学提供给我们的是自学能力,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需要持续学习。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学校里的知识无用,而是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像我写书、写材料都要去书中收集知识点,书中的知识更为系统、全面,跟网络中零散的片段还是不同。

  王蒙说,“书要捧着读”,这一路走来,每每感觉难以支撑时我都会看名人传记,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力量。这是自学很重要的一部分。

  张雯:是的,我也很赞同您的观点。我们需要不断扩建我们的技能堡垒,才能在需要用时“不恨少”。据我所知,您的新书《用奋斗托举梦想》已经是您出版的第八本书了,但还是第一本非专业内容、更适合大众阅读的书。您怎么会想到写这本书呢?又希望读者朋友能在书里汲取何种力量?

  奕永庆:回顾我的一生,“奋斗”二字一直贯穿始终,我特别想用我的经历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奋斗的人生”,从一位农村青年走上国际舞台,正是因为我一直在激励自己不要忘记奋斗。奋斗,就是用心把工作做好,为社会产生效益。我为社会节水,为农民增收,让他们收获实在的效益,再苦也值得。

  当然,在书中除了我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我还列举了30多位各行各业的“奋斗者”。现在,全社会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我来说,劳模精神就是奋斗精神,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干一行、爱一行!我能在水利行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各行各业中奋斗中的你们也一定能,而且能做得更好!

  记者手记

  现在不少年轻人爱“躺平”,有时候我也会莫名对工作感到厌倦。对电视剧的主角来说,爱与崇拜唾手可得。但对于生活里每一位平凡人来说,每一份尊重都要靠自己去赚得。而赚得的本质就是——“奋斗”。

  从奕永庆老师家中走出时天色已暗,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不是他身上许许多多的荣誉,而是独自学英语的20年。20年,足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娃娃长大成人。如果有这样的耐心付诸努力并静待花开,天下无不成之事。

  我们正在一个新世界的起点上,一切都是“快餐式”,风口、金钱、友谊、爱情、甚至知识……但现在,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只要你愿意深耕,酒香不再怕巷子深,你也可以成为“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