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余姚日报

当代人为何如此在意边界感?

日期:11-29
字号:
版面:第07版:坊间视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期嘉宾

  魏文静

  市心理援助协会会员

  叶松茂

  凤山街道东江社区居民

  陈剑文

  梨洲街道白云社区居民

  ■新闻回顾

  “注重边界感”正成为当代人的社交潜规则,喜欢八卦别人的同事、嫌贫爱富的亲戚、不尊重隐私的父母等都是被吐槽的对象,甚至延伸出八大“社交雷区”,涵盖亲情、友情、爱情、工作关系、陌生人社交等各类人际关系。有人自称“社恐”,不戴耳机、口罩不出门,随时与陌生人保持距离。他们用口罩、耳机等建立起物理意义上的社交边界。除了这些有形边界,还有无形的心理边界、语言边界。你讨厌哪种没有边界感的社交行为?当代人又为何如此在意边界感?

  ■嘉宾发言

  魏文静:当下,一个显著的变化正悄然发生:边界感成为社交领域的新焦点。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从过度热情的朋友到好奇心过重的同事,从干涉私生活的家人到无视个人空间的陌生人,都触碰到了个体的社交边界。所以,如今有一种观念在年轻人里比较“火”——吃饭一人一个碗,离别人的私生活远一点。

  叶松茂:大到国家的政策法规,小到日常的邻里交往,凡事都有边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等都是社交的边界。社交边界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相处的界限和尺度,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边界之内就是合理,超过就是跨界。

  陈剑文: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越来越注重社交中的边界感,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涉及亲情、友情、爱情及工作关系等多个层面。过度干涉、不尊重隐私、传播八卦等,都是缺乏边界感的社交行为。

  叶松茂:边界感没有通用的现成标准,大多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生活中,注重边界感会让人际交往变得有序、和谐,免受不必要的干扰和侵犯,也能使人们在安全的空间里表达自己的诉求,维护自己尊严的同时,也尊重了别人。特别是在工作场合,良好的边界感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又可以避免过度投入工作而忽略了正常的社交,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职业发展。

  陈剑文:社交边界感的缺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例如,过度热情的朋友可能让人感到窒息,喜欢八卦的同事可能会破坏团队的和谐,嫌贫爱富的亲戚可能伤害家庭的和睦,侵犯个人空间的陌生人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反感。

  叶松茂:不管他人的感受蹭车、借车,毫无时间观念地与人聊天、通话,天还没亮就通过微信发“早安”,晚上10点多了还因为不是非常着急的事打电话打扰别人,以爱的名义擅自处置他人物品等,都是令人讨厌的没有边界感的社交行为。

  魏文静: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个人信息和隐私泄露的风险日益加大。一次不经意的朋友圈分享或一段无心的对话都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源头。因此,人们更加注重保护自己的社交边界,以防个人隐私被侵犯。这种保护意识不仅体现在线上社交中,更逐渐渗透到线下的人际交往中。

  陈剑文:的确,边界感的缺失也反映了对个人隐私的不尊重。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然而,有些人喜欢窥探他人私事,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他人隐私。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权益,也破坏了社交基本规则。

  叶松茂:当代人如此在意边界感,既有主观因素,又受客观条件影响。一方面,好多人认为边界感是一面隐形的防护墙,让我们免受不必要的干扰和侵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文明、受教育程度等客观因素影响,人们的边界守护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人勇于表达和维护自己的立场。

  魏文静:边界感的重要性在于它体现了个体对自我空间的尊重和保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圈,这个圈子代表个人的心理安全区域。当他人无意或有意地侵入这个圈子时,个体会感到不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边界感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维护内心的平和与秩序。

  陈剑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空间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使人们更加渴望在社交中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魏文静:边界感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在越来越注重个体权益和自由的社会里,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这种关注并非冷漠或疏离的表现,而是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尊重。尊重边界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个体差异的社会。

  陈剑文:在社交中,建立和维护良好的边界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不随意干涉他人的生活。其次,我们应该保护个人隐私,不传播他人的私事。我们还应该在语言上保持礼貌和尊重,避免使用攻击性或侮辱性的语言。

  叶松茂: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过分强调边界感,会导致个人主义泛滥,出现诸如“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邻居间缺少互动,没有人情味”“不戴耳机、口罩不出门”等极端情况。

  陈剑文:自称“社恐”的人通过戴口罩、耳机等方式建立起物理意义上的社交边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自我保护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可能让他们错过了与人深入交流的机会。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在保持适当边界的同时,尝试打开心扉,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联系。

  魏文静:强调社交边界,并不意味着要孤立自己或拒绝与他人交流。相反,健康的社交状态应该是在尊重自己边界的同时,也能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边界。例如,与人交往时,我们可以主动询问对方的感受和需求,避免做出让对方感到不适的行为。自己的边界被侵犯时,也应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叶松茂:认识并遵守生活中的各种边界,学会沟通和协作,让自己的行为保持在边界之内,就能在保护自我的同时尊重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魏文静:我们必须认识到,边界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体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化。以生育观念为例,确实存在不少人年轻时对长辈的担忧比较反感,但到了一定年纪,思想发生重大变化而后悔不已的。因此,在社交互动中,我们应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既要充分尊重他人的边界,也可以适当听取他人的建议,不必草木皆兵。这种动态调整与平衡才是实现健康社交的关键所在。

  陈剑文:社交边界感是当代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应该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保护自己的边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交环境。

  ■网友围观

  @听风下江南:借了东西,及时归还;与人聊天,进退有度……我喜欢和有“社交自觉症”的人相处,他们既不会很“疯狂”,无意中侵犯你的隐私,也不会太拘谨,相处起来不会尴尬。

  @岁穗隋:边界感是别人给你的,更是自己维护出来的。它从一个称呼、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开始,如果你没有及时拒绝他人没有边界感的行为,那么你的个人空间会被越压越小。

  ■文字整理:楼晓凌

  摄 影:陈海东

  插 图:邵天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