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近些年,随着短剧的蓬勃发展,许多创新形式涌现出来,如“短剧+文旅”跨界融合、“短剧+正能量”拓展题材、“短剧+AI”带来新体验。《中国青年报》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63.1%的受访者觉得“短剧+文化”作品彰显文化内涵,让人印象深刻;55.9%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短剧题材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你看过哪些短剧?喜欢哪一部?什么样的短剧更受人欢迎?
■嘉宾发言
陈剑文:近年来,短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化消费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也因其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的特点迅速引起广大观众的注意,尤其是年轻群体。
叶松茂:“短剧+文旅”“短剧+正能量”“短剧+AI”给文化传播带来许多新的体验,不但画面冲击力强,而且彰显文化感染力,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别是介绍各地风土人情、特色美食的文旅短剧,吊足了大众的胃口。
魏文静:短剧的成功不仅源于其精准的市场定位,更在于其触动了观众的心理上瘾机制,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体验到强烈的情感波动,从而激发持续观看的动力。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AI技术也在短剧制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叶松茂:电视、手机、网络等尚未进入大众视线的时候,短小精悍的新闻纪录片是电影放映前的标配,满足了大众了解时事新闻的需求,但其内容相对单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短剧因迎合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观看习惯,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几年又因制作成本低、赚钱快等原因,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陈剑文:短剧之所以受到欢迎,还与其能迎合现代人的“碎片化娱乐”有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消费那些能快速带来愉悦感的文化产品,而短剧以其明快的节奏和反转不断的情节,满足了这一需求。同时,短剧的制作方不断探索新技术,比如应用AI技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
魏文静:今年年初,央视频推出的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便是“短剧+AI”的一个典型例子。该剧利用AI技术对传统文化中的大量神话资料进行分析和提炼,为编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AI技术还模拟出逼真的古代神话场景,从美术、场景、配乐、人物刻画等方面为观众带来新颖的观剧体验。这种“短剧+AI”的新模式不仅创新了短剧的制作方式,也进一步提升了短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陈剑文:受欢迎的短剧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能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提供紧凑而引人入胜的剧情;其次,能融合一些文化元素,并引起观众的共鸣,尤其是那些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作品;最后,多样性和创新性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无论是“短剧+文旅”跨界融合,还是“短剧+正能量”拓展题材,都能给观众带来新鲜的体验。
魏文静:短剧的成功并非只依赖于AI技术,其鲜明的主题也是关键所在。无论是深入探讨社会热点、揭示人性善恶,还是积极传递正能量、弘扬传统文化,这些主题都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引发深入思考。这类短剧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承载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使短剧的影响力更加深远。
叶松茂:因为年龄的关系,以前很少看短剧,总认为短剧创作简单粗放、文化内涵不足,特别是通过AI技术制作的短剧,缺乏思想性和历史积淀,但《心动余姚》等文旅短剧令我耳目一新。
魏文静:短剧的质量还受到演员表演功力、制作精良度以及创新元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优秀的演员能准确把握角色,生动展现情节,极大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他们对短剧的制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精美的画面和出色的细节处理能提升作品整体质感,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制作团队的匠心独运。
叶松茂:在看过的为数不多的短剧中,我最喜欢《心动余姚》。它不仅包含了河姆渡遗址、阳明古镇、王阳明故居等人文景点,还有梁弄大糕、余姚杨梅等美食,向世界介绍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余姚,推动余姚文旅发展跑出“乘风加速度”。
陈剑文:在我看过的短剧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部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短剧,它将时间背景设定在民国时期,讲述了中医世家保护中医秘方古籍、传承中医文化的故事。该剧人物形象饱满,情节跌宕起伏,同时融入了许多中医药文化知识。我喜欢这部短剧,是因为它不仅提供了情绪价值,还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让观众在享受剧情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魏文静:尽管短剧具有诸多优点,但我们也应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沉迷短剧会对专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控制观看短剧的时间,参与一些需要保持长时间专注的活动,以恢复和提升专注力。
叶松茂:作为爱好文史和旅游的退休人员,我喜欢文旅短剧和红色正能量短剧,但对小朋友或年轻人来说,可能更喜欢融入AI技术的特色短剧,像我外孙女就爱看这种短剧。因此,我们可以多从生活和社会热点中寻找创作灵感,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将特色美食、人文美景和历史文化等融入其中,展现人们灵魂深处的乡愁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短剧更接地气,更能打动人心。比如,我们余姚可以拍摄关于“四先贤”的系列短剧,打造阳明文化新高地。
陈剑文:我相信,随着各项技术的进步,以及通过广大创作者的不断探索,短剧定能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魏文静:短剧的风靡是快节奏时代的必然产物,AI技术的融入则为短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观众需求的持续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短剧市场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创新空间。同时,我们需要关注短剧可能带来的问题,引导观众理性观看,让短剧这一文化现象在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上发展。
■网友围观
@赵一一:短剧行业仍是一个风口,可以给大众提供一些就业、创业机会,但在短剧的内容创作上仍有很多空间。我最喜欢能迎合“干饭人”碎片化观看需求的短剧,只需要一顿饭的时长。这些天,我在看《你好,苏东坡》《面若桃花》。
@郑州陈小:我很看重短剧的剪辑水平,尤其是音效设计,既能渲染人物情绪,又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例如,剧情反转时搭配的重音音效或趣味音效,总能让我看得更开心。
@风风火火等大年:最近刷短剧上瘾,吃饭、休息、上学路上,只要有时间,就会刷几集短剧,反转刺激的剧情看起来真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