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菇凉手工坊”里琳琅满目的钩针制品。
姜丰波正在钩织新品。
■本报记者 干雨微
一手拿钩针,一手绕毛线。在手工制作流行的当下,毛线钩针成为不少人的“心头好”。在阳明古镇府前路历史文化区内,就藏着这样一家美丽又温馨的“波菇凉手工坊”。一根根彩色的毛线在店主姜丰波的手中,不一会儿,就变成了风格独特的发夹、包包、花束、挂件……琳琅满目的钩针制品,更是让顾客挑花了眼。
打小,姜丰波就喜欢毛线编织,结婚有了女儿之后,她也经常给女儿织一些小鞋子、小帽子,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巧的是,她的婆婆十分喜爱钩针,从毛线编织到手工钩针,婆媳俩也多了一份共同的爱好,时不时交流一下手工技艺。
家里的手工钩针小物件越来越多,慢慢地,姜丰波开始尝试到一些市集上摆摊售卖。后来,她又成了阳明古镇市集的首批摊主。2022年,北京冬奥会赠送给获奖者的针织花束获得了一致好评,姜丰波的手工钩针物品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周末和节假日,古镇里人来人往,客流量大,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出上百件钩针作品。这些小物件特别受小孩子和年轻女性喜欢,价格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姜丰波说。
姜丰波喜爱创新、热衷创作。女儿渐渐长大,她也有了更多的时间衷情于此。从小挂件到虎头鞋,再到毛线娃娃,姜丰波一直在尝试不同的钩针技法。在她的工作室里,不仅有发夹、钥匙扣这样的小饰品,还有许多大捧的花束、漂亮的包包。临近新年,她最近的钩针作品中还融入了不少节日元素
“任何的手工艺品想要发扬光大,就要创新思维、紧跟时代的潮流。”姜丰波介绍道,她会根据购买钩针产品的顾客群体,在设计时参考符合更多年轻人审美的颜色和样式。
钩针制作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颇受到宝妈们的喜爱--在照顾孩子的闲暇还可以贴补家用。于是,这几年到姜丰波工作室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孩子上幼儿园后,我的空余时间渐渐多了起来,就想找点事情做,看到姜老师这里可以学习钩针,我就来了。”学员陈美娟说,作为钩针编织的“小白”,她的手艺都是姜丰波手把手地教出来的。“姜老师很细心、也有耐心,工作室里还有一群好姐妹,大家处得很开心。”陈美娟介绍,现在,靠着钩针制作,她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还可以及时“供应”两个女儿的鞋子、饰品,也能照顾到家里,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门技艺,交到了一群朋友。
除了教授工作室的学生,这些年,姜丰波也一直关注着和陈美娟情况相似的群体,希望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此,她经常联合社区、公益组织,定期免费传授编织技艺。“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制作手工艺品带来的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