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王 浩
整 理:张云霞
我叫王浩,今年38岁,是马渚镇开元村漕斗头自然村的村民组长,也是一名网格员。前不久,我接到邻居戚阿婆的求助,希望我能帮她“维权”,保障她的老年生活。
戚阿婆今年80岁,是一名独居老人,她有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承担老人每月的生活费,小儿子则负责定期给老人买米和食物。老人告诉我,前段时间,她和小儿子因为生活琐事发生争吵,之后,小儿子不仅不提供米粮,还和自己断了联系。老人说,她曾多次拨打小儿子和孙女的电话,但都没人接听,现在,家里快断粮了,小儿子又不理自己,她既生气又伤心,希望我能从中调和,解决她的生活困境。
我到了老人家中查看情况,发现家里的米确实所剩无几。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纠纷不容易调解,但赡养父母是成年子女的法定义务。不管出于什么理由,子女都不能推卸责任。
我马上联系了老人的小儿子谢师傅,并和村干部一起上门做工作。谢师傅听了我的话,很是委屈。原来,谢师傅前段时间因腿部受伤住院治疗,最近刚回到家中,他和女儿这几天也没有接到过母亲的电话,对母亲家中缺粮的情况并不知晓。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谢师傅还给我看了近期的手机通话记录。我们发现,确实没有其母亲的来电记录。到这个时候,我们猜测老人是为了让小儿子多关心自己,才编造了“儿子对自己不管不顾”的谎言。
经过一番细致的沟通,误会解除。谢师傅说,他会马上给母亲送去大米,并看望母亲。我们临走前也叮嘱谢师傅,让他有空多看望老人、及时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所需,在和老人的相处中,多一份包容和理解。
生活中,因为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原因,老人和子女发生争执、矛盾很正常,但双方应换位思考、多沟通、及时解开心结。作为子女,不仅要为老人提供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也应该有精神的陪伴和慰藉。我们开元村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通过网格化治理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是我们村的一项特色工作。我将继续做好本职工作,为村民排忧解难,为村庄和谐发展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