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希然在向村民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记者 赵静摄
少数民族同胞与村民一起包粽子。 记者 赵静摄
■本报记者 赵静
“以前,对咱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服饰、语言了解的人十分有限,这些民族文化只能留在山沟沟里。现在国家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咱们壮族的山歌、苗族的银饰、彝族的火把节等都成了宝贝,不仅咱们自己重视,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关注。”近日,小曹娥镇曹娥同心宣讲队的壮族宣讲员韦希然在朗海村红石榴家园向村民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深有体会地表示。
韦希然十几年前离开家乡来到朗海村打工,如今是朗海村“媳妇”。她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自己人生地不熟的,但在村里的帮助下,她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出租房与工作,而且村民们从没把她当“外人”看待。村里举办什么活动时,经常会邀请他们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参加。在这里工作、生活非常幸福,让她切身体会到了什么是“民族一家亲”。与韦希然有着同样感受的少数民族同胞在朗海村可有不少。
朗海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常住人口8000多人,其中有一半是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中有近700人是少数民族群众,分别来自土家族、苗族、壮族、藏族、仡佬族等23个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一个“各民族大家庭”。近年来,朗海村注重发挥各民族的特色,创新推出“101”工作模式,即通过打造“1”个红石榴家园,提供“0”距离服务,开展“1”系列微活动,精心创建特色鲜明、活动丰富、服务暖心的“朗海红石榴”品牌,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2021年,朗海村成功创建为宁波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培育单位,2023年又成功创建为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培育单位。
建好红石榴家园
为了让各族同胞在朗海村留下来、融进去,朗海村投资建设了1个720平方米的以各民族“交流”“融合”“共享”为主题的红石榴家园,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功能丰富的活动场所,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红石榴家园内设有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区、文化展演排练区、书法艺术熏陶区、门球场、篮球场、民族文化展示区等功能区域,精准对接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人群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其中“红石榴家园”文化展示墙更是凸显了近年来民族团结的累累硕果。
今年,朗海村在现有红石榴家园的基础上,又拓展了150余平方米的体育运动区域,增设一系列体育运动设施,进一步丰富了红石榴家园的基础设施和场所功能。在此基础上,朗海村还努力挖掘周边资源,探索打造共富实践基地,通过导师帮带、农技培训活动等,带动各民族务农人员提升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该村还借助余姚土布展示馆,成立了恋恋“布”社工作室,邀请部分有能力、有兴趣的少数民族同胞加入其中。红石榴家园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
实现零距离服务
为切实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让每一颗“石榴籽”紧紧相依,努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的“连心桥”,朗海村设立了“朗海石榴红同心前哨站”,通过村干部定期走访慰问及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法律援助等,帮助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和享受国家相关政策,把服务送上门、把关心送到家;拓展延伸队伍成员,吸纳部分热心的少数民族同胞为基层治理“明白人”,邀请他们积极参与网格难事协商、矛盾调解及便民服务等,面对面共谋村集体发展,努力营造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通过凝聚本村“小阿姐”们的有生力量,借助自身资源为各民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住房租赁、困难帮扶等力所能及的帮助,力争实现爱心服务“零距离”。2023年以来,朗海村共开展建言献策、志愿服务等活动10余次,通过“小阿姐帮帮团”帮助各民族群众解决就业等问题20余件。
组织一系列活动
促进各民族群众在朗海村留得下来、融得进去、富得起来,是朗海村“两委”班子一直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朗海村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微活动,润物细无声地丰富着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结合三月三、端午、暑期等时间点,组织开展“‘民族一家亲’民歌对唱”“民族团结粽深情、非遗香包寄安康”“暑期小候鸟课堂”等一系列特色活动。
据统计,2023年以来朗海村共开展各类微活动90余场,一次次的微活动凝聚了人心、温暖了心房,让各族群众在活动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今年,该村还特别邀请少数民族文化特派员苏卜尹入村开设村夜校鼓舞队课程、排练村晚演出舞蹈节目,并引进高校资源指导民族文化工作。此外,该村还依托余姚土布展示馆,吸引少数民族同胞参与国家级非遗土布技艺及土布衍生品创作培训,用本土非遗文化凝聚人心,让每一颗石榴籽紧紧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