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余姚日报

让余姚先贤走近中小学生

日期:11-20
字号:
版面:第06版:访谈       上一篇    下一篇

  郑水军在《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研讨会上

  第二实验小学学生正在阅读《走近王阳明》

  郑水军在读书会上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实验小学学生正在阅读《走近黄宗羲》

  本报记者  张 雯

  “我们希望引导孩子们以‘知行合一’的方法修养品性、规范品行,培育具有家乡情、民族魂、中国根的时代新人。”在京举行的《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研讨会上,郑水军的发言字字铿锵。

  郑水军,本期访谈的主人公。他主编的“王阳明、黄宗羲专题教育教材”通过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纳入浙江省中小学地方专题教育教材目录。这是首套由我们余姚人编写的教材。

  访谈实录

  张雯:郑老师您好,首先要恭喜您主编的教材通过了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

  我们都知道,王阳明、黄宗羲作为余姚著名先贤,其思想泽被千秋,已经有不少人著书立说弘扬他们的思想。你为何想到将他们的思想编成教材呢?

  郑水军:一是先贤文化是立德树人的极佳教材,能让学生在“榜样”身上汲取精神营养;二是先贤专题教育能更有效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学生触摸到“儒家”的“善”与“礼”。先贤的磊落行迹与智慧学说需要传承,而传承文化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植根先贤文化,更是希望孩子们自小将先贤智慧应用到为人处事的日常生活中。

  4个月时间,我们团队编就了两套教材四册书:《走近王阳明》《品读王阳明》以及《走近黄宗羲》《品读黄宗羲》。“走近”系列是为小学四五年级准备的,而“品读”系列则是七八年级的地方课程。这四本教材是如何诞生的,我们往后放放。首先来说说《走近王阳明》《品读王阳明》的前身《走近阳明》。

  前年,正值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我们便想编写一套阳明文化学生读本。虽说是读本,但编写组还是打算用更高一级的标准,按照教材的标准来编写。

  谁来编写比较合适呢?一开始我们考虑到史料的专业性,打算聘请外部的专家团队,比如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来编写。但很快,这个想法就被否决了,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话语体系,既然读本的受众群体是学生,那一定要让更懂学生的一线教师来编写,编写过程中请市姚江研究会会长诸焕灿先生为我们把关,来保证读本内容的准确性。

  张雯:2022年,《走近阳明》读本成功问世,后来又是怎么一步一步变为现在的教材呢?

  郑水军:2022年10月,《走近阳明》这套读本首发,当时我们编写团队的十几位老师,一分经费都没有,全凭自己心怀热爱。我看着如此精致的读本,心想,能不能试着去申报教材呢?你要知道,县级市去申报教材是没有先例的,通过率可能也就1%。但就算是1%的机会,我们也要去试一试。

  令人惊喜的是,次年,这套读本竟真的通过了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这是浙江省第一套通过审定的县级市申报的教材!虽然这套教材当时没有被推广,但是受到了中央、省里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从我们这套教材受得启发,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启动了《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编写出版工作。

  很快,省里相关部门确定了余姚不仅要编写王阳明系列丛书,黄宗羲也不能遗漏。4个月时间,我们策划了黄宗羲两本教材,重新修改了王阳明系列教材,这样,4本教材终于面世。

  张雯:同样作为文字工作者,我深感文字工作的不易,更何况你们编写的是教材。据我所知,业内对这两套教材专业性的评价非常高,编写这两套教材过程中,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郑水军:从1996年调入教研室后,我就开始了研究学科、课堂、教学、课程之路,曾参与编写过很多套读本。所以当编写教材这一任务摆到我面前时,我信心十足,因为我知道,虽然前路艰难,但没问题。

  我们团队白天有各自的教学任务和工作,编写教材完全是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像我经常熬夜到两三点,熬着熬着常会觉得眼睛啥都看不清了,第二天仍正常上班。现在回过头来看,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自己度过那几个月。但此次,自己主编的内容能被放入浙江中小学教材选订目录中,能放入千家万户学生的书包里,是多么欣慰呀。

  张雯:真的特别感谢您和团队里那么多老师的付出。你们编写这两套教材想传达给孩子们什么讯息?中华传统文化的背后到底蕴含着何种力量?

  郑水军:先贤的智慧是个精神富矿,如果被我们所用,那将一生受益无穷。你知道吗?在没有这两套教材之前,我一直在研究何为“幸福教育”,如何打造阳明传人。

  以前我们“幸福教育”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的积极心理学,但有一次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写道:“中国没有自己的教育学体系,何来中国的文化自信呢?”一语点醒梦中人。圣人孔子、先贤王阳明,乃至杨贤江都有自己的教育学体系,咱们一个小小的县级教科所,能不能研究研究中国的教育学体系,或者说,咱们能不能创造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幸福教育?

  使命感就在这一刻油然而生。

  余姚的“幸福教育”用阳明心学作为底色再合适不过。阳明先生教育的思想核心是“育心自觉”,也就是说“栽树必先培根,育德必先育心。”孩子心目中需要一个榜样,以这个榜样为目标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做一个有大我、有格局、有境界,也对社会有用的人。

  现在大部分学生接受西方文化比较多,但中华民族复兴需要怎样的人?这个答案其实就在你我心中。

  我们这套教材最远送到了欧洲的孔子学院,就是原汁原味的中文版。我们不需要将中文翻译成英文,中文是有几千年积淀的语言,值得我们为之骄傲。也希望这两套教材,让每一位读到它的人,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咱们老祖宗的智慧。

  人物经历

  郑水军身着深色外套,左手拿着笔记本,右手拎着包,笑意盈盈地走入记者视线。不管是作为教材的主编,还是接受采访时的出口成章,记者都对他学霸这个身份毫不怀疑。但令人意外的是,提及小时候,郑水军反问:“张记者小时候获得过多少张奖状?”他自然不是为了炫耀,很显然,他儿时并没有记者想象的优秀,反而是个不折不扣的“淘气鬼”。

  1975年,郑水军出生于鹿亭乡中村村。虽说他成绩一直不错,但他小学期间只获得过一张“劳动积极分子”的奖状,不仅如此,他还常被罚站。想不到吧?课间十分钟,总见他满校园跑,跑得满头大汗,常常掐点进教室,被老师“逮住”:“郑水军,站到后面去。”

  儿时的他是村里有名的“吵客大王”,到梁弄读初中不久,因为帮被欺负的同学出头,被其他同学追着在茶山跑了一整夜。这时候他突然明白,“原来出了村,自己什么都不是”,这种渺小感让他产生了奋发图强的念头。

  “梁弄中学的老师真厉害,比如社会发展史,老师能将2000年的发展史脉络讲得清清楚楚。”说这话时,郑水军眼神中满含崇拜之情。而他没意识到,时至今日,他自己也已经成为了被学生崇拜的人。

  时间转回到1990年,郑水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宁波师范学校。做老师意味着什么,当时的他还懵懵懂懂,但“跳出农门”的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郑水军从小语文成绩一般,数学倒是常能拔得头筹,学校专门组成了编程兴趣小组,郑水军也是其中一员。师范学校的素质教育,还让他精通了“琴棋书画”,练好了“三笔一话”。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从小语文不占优势的他,有朝一日语文作文会被老师当作范本讲析。这对从小很少被表扬的郑水军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自此,他也渐渐爱上了文学、写作……谁说这不是冥冥之中为他几十年后主编教材埋下的伏笔呢?

  师范学校毕业前,郑水军到余姚镇中心小学(现为余姚市东风小学)实习。实习期结束时,实习教师按惯例都要上一堂汇报课。五十多个学生,再加上十几位教师前辈黑压压坐在底下,不免让人心里忐忑。但那时,郑水军却一点也不怵,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顺利完成了汇报课。那一刻,郑水军突然有些感谢自己从小“吵客大王”的经历。

  就在郑水军结束实习将要离开余姚镇中心小学时,正巧学校购入了一批386电脑,想教学生编程。校领导思来想去,实习教师中会编程的只有郑水军,于是主动邀请他留下来任教。

  在余姚镇中心小学任教的三年时间里,郑水军不仅承担了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与班主任工作,还承担了全校的电脑课教学,每周至少要上22节课,更别提每天清晨教铜管乐队,傍晚教奥数班……

  三年的时间转瞬即逝。“累吗?”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郑水军坦然一笑,“大山的儿子,不怕苦累!”1996年,郑水军调入教研室,成为了一名科学、信息技术教研员。虽然离开了一线教学工作,但他与中小学生的缘分仍在延续。

  记者手记

  第一次见到郑水军是在每周举行的阳明心雅集·阳明日读活动上,他与我分享主编此教材的点点滴滴时,激情澎拜,说着说着就热得脱了衣服。而我听完他的分享,印象最为深刻竟然是他半夜编写教材时喝红牛、吃夜宵。一本本教材,背后凝聚着那么多人日以继夜的奋斗心血。

  从小算不上好学生的郑水军更像拿到了“淘气鬼逆袭”剧本的演员,其实好多采访内容让我感触颇深,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在郑水军当班主任的三年时间中,他们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职务。比如:“瓷砖管理员”,管好身边这块瓷砖的卫生也是件了不起的事。

  郑水军从小没获得过多少奖状,偶尔一次被老师表扬就能高兴许久。他常想,为什么“三好学生”永远都是这些孩子?也许真正需要被表扬、被拉一把的孩子从来没有得过奖状。

  郑水军制定了班级里的小红花规则,公平公正,谁的小红花多,谁拿三好学生奖状;排名靠后的孩子也不要灰心,还有种奖叫做“后进积极分子”。要是不服气,你还能申诉……

  郑水军说自己是一位比较“顺”的人,感恩的人,幸福的人。对于自己能幸运地成为教材的主编,教材能成功编写,他特别感谢学校的栽植、领导的肯定、团队的付出。

  在郑水军身上,我看到教育这件事,从来不是单一、程序化的,而是可以不停深化、需要不断挑战的。前路漫漫,这套教材,也只是余姚教育人的一个全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