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体现在提升整体国民经济水平和社会福祉上。近年来,黄家埠镇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农业设施提升、基础设施完善、样板村庄打造等方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激发农村经济潜力,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改善村容村貌,实现共同富裕。
样板村庄引领 建设和美家园
错落有致的农家村落、平坦宽敞的农村道路、鳞次栉比的农业大棚……行走在黄家埠镇的样板村庄——五车堰村的乡野间,可以看到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全面完善的基础设施、蓬勃发展的乡村产业。这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能够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离不开五车堰村凝心聚力抓好基层治理工作。
突出一股绳的合力,小分队凝聚大能量。近年来,五车堰村充分借助社会力量,让能者献智、壮者献力、富者献资。该村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议事,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社会各界人士当起了“说事员”“议事员”“评事员”。由该村党员代表组成的联商联治党员先锋强基团队在“非粮化”整治、文化礼堂重建、村庄道路修建等工作中出谋划策,助力啃下了村庄建设的“硬骨头”,为美丽村庄发展注入活力。通过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助力新模式,五车堰村把“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弹奏出了一首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执行一口气的定力,小盆景合成大风景。几年间,五车堰村实现了美丽“蝶变”,从原先普普通通的村庄一举成为“甬西门户”中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未来乡村。这份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全村上下凝心聚力,劲往一处使,党员、村干部、志愿者与村民多方合力,大力开展村落环境整治,构建特色乡风村韵。一方面,村班子带领各级代表,通过集体动员,实行“两进一出”,即通知书进、微景观进、垃圾堆出。代表带头、村民紧跟,实现环境整洁-村民自豪-常态维护的正循环。另一方面,通过各项会议民主表决,提出对闲置的破落宅院或宅基地,由村集体出面统一整治,画图盖章确认后,再进行拆除平整,以“村中菜园”再造“绿色景观”,实现经济效益和乡村特色有机融合。此外,为找到宜居村景建设的“新路子”,该村积极争取美丽宜居示范村等项目资金,示范引领全村以“修旧如旧”的原则,结合农耕文化景观优势,构建“古宅品茶+走马观稻”的新农旅发展模式。
锚定一整块的价值,小稻田联出大丰收。2022年,我市启动了土地集中流转工作。“刚开始,村民不太理解这项工作,为了推进此项工作落地,让群众享受到这项好政策,我和党员干部们一遍遍地向大家进行解释说明。”村党委书记王松权说,通过积极联系镇村干部、各级代表,走村入户、收集民意、整理问题,再通过田间会议、家庭圆桌会议等方式细致传达政策要领和工作推进模式,充分给予村民改革的信心。身为群众的“娘家人”,村干部们积极发挥作用,找到矛盾,做好破题的有心人。“承包田分到哪里?”“对方能把田种好吗?”面对群众关心的问题,五车堰村借势破题,创新提出“承包田记账”,配套“小田并大田”,实行全村土地账面分地,每家的地都存在村集体账上,想种的自己取,不种的统一转租给承包大户。同时,协调村干部与种粮大户实行“600+”流转租金模式,除保证每年每亩地600元租金外,还推行“稻渔共养”,靠一块田赚得越多给村民的租金就越高的思路实现农业增收,目前全村稳定收益可达120万元。
壮大一篮子的经济,小账本积攒大共富。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经济活力,是每个村庄发展面临的难题。五车堰村抓“开源节流”,筑牢奔“富”信心,通过资产盘活,稳固增收基础。该村积极开展村菜市场整治行动,由村委会协调各职能部门对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占道经营等开展整治,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优化摊位租赁模式,增加市场经营收入15余万元。村公房统筹增收渠道也更加多元,通过细致排摸,该村共规整出38处公共用房住址,同时根据居民实际生活情况,建议对条件困难的无房户继续免费提供出租房屋,其余按标准收取一定租房费用,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此外,五车堰村还通过工坊造富,壮大增收队伍。该村利用现有文化礼堂,迭代2.0版本,将部分区域改造成零工车间,引进企业入驻,提供银发人群生产场所,在富足村民口袋的同时,还将租金收益转化为礼堂文娱活动的开支。
发挥一张网的作用,小切口治出大平安。眼下正值秋收时节,五车堰村的稻田里除了金黄的稻谷和来回奔忙的收割机,还多了一抹红色的身影。这是网格员们在田间地头开展巡查,他们向群众宣传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工作,并对稻田秸秆做好监管和集中堆放。结合网格化日常巡查,五车堰村建立了镇、村两方联动机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梳理出公共空间不足、活动场地缺失、基础设施老化等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并结合需求积极引导村民亲自参与村庄建设与更新,着力构建“问题共商、信息共享、服务共建”的协同服务形态,协力守护居民幸福生活。
接下来,五车堰村将继续走好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擘画以“红色、绿色、古色”三色描绘未来乡村新颜。在五车堰村的引领下,全镇各村将依托自身特色建设好和美家园。
农田科技赋能 创造新质生产力
隆隆的收割机唱响金秋丰收曲,连日来,黄家埠镇利用水稻收割期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收成不错,有了政府帮我们安装的管道灌溉,种田做到了节本增效。”种粮大户余军林喜滋滋地望着现代化设备收割稻谷的场景,说起丰收的秘诀,他认为“管道灌溉”功不可没。
据了解,管道灌溉系统是一套农业节水设施,通过管道连接泵房,使水资源精准流入农田,减少浪费。同时,管道铺设有效节省了沟渠建设成本,减少沟渠泥沙淤积、水草生长等维护问题。华家村是黄家埠镇首个开展管道灌溉系统建设的村,目前管道灌溉系统已覆盖全村90%的农田。经过多年的实践,采用管道灌溉系统后,农田种植节本增效成果显著,目前该设施正在五车堰村、韩夏村、上塘村三个村铺设,预计今年年底前将覆盖以上三个村庄80%以上的农田,有效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在群众家门口落地。
同时,新建的泵房和机耕路也为此次秋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选种良种和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镇1.5万余亩晚稻产量稳中有增。眼下正值秋收,我镇建设的烘干中心也已投入运行,可为周边农户提供烘干服务。”黄家埠镇农办工作人员诸斌说,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修建灌溉排水设施等举措,黄家埠镇着力提高农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注重生态保护,确保农田可持续利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黄家埠镇,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并行的是绿色农田和数字农田建设。3年间,黄家埠镇升级打造绿色农田建设项目,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利完成十六户村七四丘垦造耕地(二期)项目,完成垦造耕地16.4公顷,目前正加快推进三期项目,计划实现新增耕地9.6公顷。
该镇通过为农户提供科学指导、智能决策,实现“经验种植”向“数字种植”转型。农业高产稳产,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今年以来,黄家埠镇将绿色农田与数字农田建设相结合,成功启动“绿色农田+智慧农业”建设,配备系列智能设备。据了解,在规划建设的1500亩绿色农田中,不仅将配置游步道、绿色景观带等旅游农业设施,还将虫情、苗情、气象等数据检测的“智慧驾驶舱”搬到田间地头,用数字大屏直观显示农田种植、土壤监测等情况。在种植过程中,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更加科学合理,无人机植保、智能农机等设备的使用,也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提高了作业效率,持续提升农田智慧感知能力,为农户提供科学指导、智能决策,实现农业精准作业。
在此基础上,黄家埠镇做足农田文章,多措并举助力农业提质。一方面,全力升级种养规模。该镇持续做好整村土地集中流转工作,做优做强“万亩方”“千亩方”等耕地区块,提高土地使用效能,开展农田乱堆放、耕地撂荒等问题综合治理工作。目前,全镇土地流转率达到80%以上,预计到今年底全镇土地流转率可达82%,完成土地整村流转工作的村集体可达6个。此外,该镇还切实加大现代农业建设力度,加快管道灌溉、农事服务中心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建设,做好小田并大田、标准地建设试点工作。日前,上塘村“万亩方”区块的烘干中心主体框架已建成并投入运营。
“在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我们将着力打造更多的数字农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诸斌说,未来,黄家埠镇将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充分挖掘农田土地“潜力”,不断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和土地利用效率,努力实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齐全、田间道路畅通、农业高质高效的发展目标,助力农村农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道路提质升级
铺就振兴“快车道”
金秋时节,黄家埠镇的田园风光美不胜收,一条条公路或蜿蜒或笔直,串起秋季的丰收曲,成为乡村的致富路。
在黄家埠镇与绍兴市上虞区相接的地块上,一场“美容手术”正在田间地头、道路村庄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打造“甬西门户”品牌,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业质效,黄家埠镇对镇域内与上虞区接壤相连的5个村制定了针对性的改造方案,通过创建整洁、有序、优美的镇域环境,着力打造活力美好甬西强镇的城镇名片。
为此,2021年至2023年,黄家埠镇华家村、五车堰村、上塘村、韩夏村、十六户村等10个村累计新建道路4条,道路白改黑9条,并于2023年对道路交通配套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补充完善。
目前,黄家埠镇正全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以红色旅游提升知名度。该镇在已有的十六户村红色通道、华家村蒋梦麟故居等红色旅游基地的基础上,于今年计划重建余姚县政府旧址,打造黄家埠镇特色红色文化旅游路线。为串联起红色旅游路线,道路设施提升是重中之重,除了本村绿化提升、村道养护外,黄家埠镇对镇域内村道等进行统筹管理。随着杏山湖旅游资源加快开发,湖心岛露营基地与共富工坊相继建成,黄家埠镇切实做好基础设施提升工作,对杏山湖周围道路做好平整、美化,搭建了绿色风景游步道,为下一步引进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环境。
村级道路是镇域交通的“毛细血管”,村道建设更是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改善的“头号工程”,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养护好农村道路,黄家埠镇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谋划道路建设项目,研究制定拓宽方案。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支持资金,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今年以来,通过排查梳理镇、村两级道路,该镇将路面损毁严重的路段进行重新摊铺,提升路面质量。
连接兰风大道和高兰公路的冯兰路是一条修建于十年前的柏油路,随着镇域发展,冯兰路成了全镇数一数二的繁忙公路,路面也出现了沥青缺失、坑洞积水等情况,给当地群众出行造成了不便。对此,黄家埠镇开展“一路一策”,为冯兰路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对破损严重路面重新摊铺沥青,预计今年年底前可完成600米的道路改造与养护工作。此外,黄家埠镇还切实建设好各类道路延伸工程,打通“断头路”,加大对镇、村两级道路的提升改造,并按照镇域规划新建道路,为群众出行、办事带来便利。在各方的努力下,昔日的“烂泥路”现已变身为村民心中的“暖心路”。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新建镇卫生院、迁建政务服务场所等现代化乡镇规划不断落地,集镇框架不断拉大,镇域交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黄家埠镇紧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助推各项道路交通类惠民工程落地见效,相关办线工作人员不断做好“回头看”“问民意”,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串起千家万户,连接起广阔乡村的新生活。下一步,黄家埠镇将继续坚持以提高百姓生活品质为目标,研判并实施新一轮农村道路提升行动,重点开展路网提升、养护提级、管理提能、服务提质、示范提标等与群众日常出行相关的工作。同时,持续关注群众需求,扎实推进民生建设,用畅通的美丽乡村路绘就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
本版照片由黄家埠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