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雯
夜晚凉风习习,明月独倚枝头。上月,接连三天,舜北三小区公园内,戏曲婉转声悠扬,《王氏卖布》《玉蜻蜓》等戏曲名剧轮番上演,群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承办此次活动的正是已经运营了22年的阳明街道胜山社区艺术团。
近日,记者采访到该艺术团团长兼导演、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宋世长,本来只是想听听他与艺术团的过往,不料却意外收获了更多故事。请听,好戏开场——
唱戏与说书
舜北三小区公园旁的小平房,正是胜山社区艺术团的根据地。推开锈迹斑斑的铁皮门,木质屋顶、斑驳的墙面与未经修饰的水泥地仿佛患难与共的老友,对着记者的到来窃窃私语。而这里,就是宋世长平时办公、创作以及大家排练的场所。
只见屋内东西整齐地摆放着,但因为太多,记者竟不知从何处看起。进门处左手边,上方一排鲜红的锦旗,下方一列颜色各异的道具;再往前看,一张有些年头的书桌,背后书柜里的书争先恐后地映入眼帘;再往右手边瞧去,一个大衣柜,又是满柜子的书……
宋世长6岁时父亲去世,留下母亲和弟弟与他相依为命。那些年,家家户户都要去生产队拔秧,而他们家,常常连吃早饭的米都没有。
上世纪60年代,农村俱乐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生活清苦,但看戏是宋世长最喜欢的事儿。初中时,从学校往返家的途中他总会路过剧院的广告牌,倘若看到某场戏令他心动,他非得挑一天晚自习偷偷溜出去看不可。
钱从哪来?彼时的宋世长还是个穷学生,两毛钱一张的票对他来说可是天文数字,他便从剧院厕所拦着的草包旁钻进剧场看“白戏”。“前一天晚上看,第二天我还会偷偷把剧情写下来。遇到姚剧团下乡演出,我从摆台就必定跟着,这瞧瞧,那看看。”宋世长回忆道。
那时候,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演员仿佛闪耀着光芒,让他为之痴迷。当时正刮起一阵文艺风,蔚秀村(现为“群立村”)的“蔚秀俱乐部”风风火火地成立了,年仅19岁的宋世长被选中成为了这个农村剧团的团长。
提到“蔚秀俱乐部”,宋世长的神情顿时骄傲了起来。几位爱唱爱演的小伙伴凑到了一起,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就在村里祠堂排练。为了能有个舞台,宋世长和小伙伴背来旧石板、旧砖头,花了好几周,自建了舞台;没有剧本,他就用蜡纸刻写,随后油印……剧团从开始的20余人发展到40余人,有时甚至会排练到凌晨。
你能想象吗?当时他们演出连话筒都没有,靠着好嗓子,也唱也演也讲,单次观看演出的观众能达数千人。“要是有家长抱着孩子来,孩子想说话,家长会一把捂住他的嘴巴。全场鸦雀无声,只有我们的表演,余音绕梁。”
后来,剧团解散了,但宋世长的演员梦并没有就此打住。这时,一位艺名为“张良”的说书师傅走入了他的视野。一个人也能演?对!宋世长将张良请入家中,向他学习说书技巧,一个人一边唱、一边讲、一边表演。很快,宋世长的说书名声传了出去。“我就是演个老太婆,大家也很爱看。还没开始说话呢,大家就笑开了。他们说我是‘余姚赵本山’,有趣不?”宋世长笑了起来。
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60岁时,宋世长离开群立村,搬入舜北三小区。也在这时,他突发奇想,何不再重组一个剧团?由他说书开始,招揽了十余位戏曲爱好者,“招兵买马”这事,“兵”有了,一群公益爱好者聚在一起,“买马”可确实没这个本钱。于是,服装道具样样都是这位导演——宋世长缝缝补补,一手包办的。
胜山社区艺术团办公室内有个大衣柜,里面的服装道具被他摆放得整整齐齐,每一块分区外还被宋世长分类标注:“上格:男短衫;第二格:女衫,围裙……”每月逢1日、16日,团员们就会自觉聚在一起排练,除去每年舜北三小区的三场演出,敬老院也常常有他们剧团演出的身影。
《群立报》与《宋汉章的故事》
你要说宋世长是文化人,他一定会摆摆手,半辈子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就是站在台上说书唱戏。但他喜欢看书却是实打实的,剧团办公室内,四处摆满了书。不工作时,他最爱的就是看书写作。
但要说起他,一定不能不提与他相伴成长的《群立报》。
时间溯回到1969年,群立村两名知青办起了一月一次的墙报,受到了村民的喜爱。1972年,两名知青回城后,宋世长就接过了办墙报的任务。在廊厦自然村的宣传栏内,这份“报纸”由3张长约1米、宽约80厘米的纸组成,上面是宋世长用毛笔小楷誊写的文字,飘着墨香。
墙报写什么内容呢?政策新闻要写,卫生知识要写,生活窍门当然也不可少。自从接过“创办”墙报的任务,宋世长可动足了脑筋。看到别处的墙头宣传标语,他记下来;乡里乡亲如何说,他记下来;报纸上有什么值得大家注意的消息,自然也得记下来。对了,村民们关心的稻谷价格,生活用品价格,也绝对漏不了。
直至今年,《群立报》每月都一式两份挂在村里,供村民们阅读,光手写就得花费宋世长3天时间。而且,宋世长在30年前就已离开群立村,每月中为了将“报纸”如期送到村民家门口,每次他得倒两趟公交车,来回至少得2小时。
“为什么能坚持50年呢?”记者问。“很多村民不订报,电视总是一闪而过,消息如何让老百姓看到?”宋世长想着,他本身就喜欢文学,能做些受人尊敬并让他人也有所收获的事,这可太幸福了。为了能将报纸上的语言转换成大家伙看得懂的语言,宋世长费的功夫不少。好在常年的说书经验使得他对文字非常敏感,“村民需要墙报,墙报也需要村民。”
说完墙报,咱们再说说群立村出过的一位名人——宋汉章。村里老少都知道他,别说村里,余姚人说到“人民医院”又有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余姚市人民医院,又称余姚阳明医院,就是由余姚旅沪同乡、近代著名金融家宋汉章于1947年集资创建的。这样一说,大家心里是不是明了了?
作为宋汉章先生同村、同族、同宗人,宋世长还知道,1935年,宋汉章开设宋氏小学,只要姓宋就能免费入学。光开设医院、学校就让宋世长佩服得五体投地,更别说村里的消防站也是宋汉章出资建立的。1949年,宋氏小学改为环城区第二中心小学,家境清寒的宋世长虽然没遇上能免费入学的时代,但他从小就知道,他读的小学就是宋汉章建立的宋氏小学。
为了能将宋汉章的故事成文,他可跑了不少地方。不仅是村里的老人被他采访个遍,宋汉章当年的保姆也被宋世长找到了。5年时间,凝结成一本36个小故事合成的书——《金融翘楚——宋汉章的故事》。
记者手记
不知道是否与长期听戏有关系,我采访宋世长全程全靠喊,不然他准会一脸疑惑,然后问上一句:“什么”?我试图用我“蹩脚”的方言与他沟通,他试图用他“蹩脚”的普通话向我述说,年纪相差近50岁的“祖孙俩”就这么唠了一整天。
但我们能流利沟通还要归结于面前的白纸,但凡看我懵懵懂懂了,他都会提笔书写在纸上,倒像听不太清楚的人是我。
临走时,宋世长袒露,有时他也会感慨生不逢时,但他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时代的确造就伟人,但平凡的我们仍旧是时代的书写者。我们挣扎、奋斗、拼搏的痕迹,终将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动人篇章。正如宋世长说书、办“群立报”……
“‘群立报’还上过中央电视台呢!”宋世长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