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常拴正在铺棉絮。 记者 蔡银欣摄
■本报记者 蔡银欣
秋风起,寒意袭,殷常拴的棉被加工铺迎来一年中的最旺季。
说是铺,其实是在阳明街道余方段路边一个用遮阳篷支起来的摊位,四周装了挡风布,里面能容纳一台弹棉花机、一台绗缝机、一个操作台,但是主动上门找他做棉被的人络绎不绝。
记者到访时,殷常拴正戴着口罩,拆除旧垫被上的纱线。随后,他的妻子将旧垫被分条投入弹棉花机中,扁平的棉花瞬间化成蓬松的棉絮从另一端流出。殷常拴手持竹棒将棉絮卷起,进一步加工。两人配合默契,动作十分娴熟。殷常拴告诉记者,棉被要想用着舒服,中间部分的棉絮要铺得厚一些,两边要薄一些,而且四角要平直。殷常拴的细致耐心为他赢得了不少客人。
“师傅,这条旧垫被再给我弹一下。”住在附近的徐阿姨已连着抱来3条旧被子了,她说,“翻新过的被子更松软、厚实,不输外面动辄上千元的羽绒被。”从10月支起摊子开始,殷常拴接了不少订单,或旧被翻新,或添置新冬被,还有订了喜被的,只要不下雨,就没有闲下来的日子,忙的时候能从早上7点做到傍晚6点,妻子会在一旁给他打下手。
50多岁的殷常拴是河南人,出生在有10万“卖棉大军”的县城,街坊、亲戚都有弹棉花的手艺,他从小耳濡目染,自己学、自己练,身背弹弓,配合着木锤,将棉花打成细腻的棉絮。手艺娴熟后,他自立门户,对外接订单。2013年,殷常拴决定去外面闯闯。他去过河北、内蒙古、福建、甘肃等10余个省份弹棉花,之后在亲戚的介绍下,来到余姚。
考虑到手工弹棉花人力成本高、制作时间长,殷常拴斥巨资购入弹棉花机和绗缝机,这样弹一条新被子仅需要30分钟左右,一天多的时候能弹近30条。殷常拴采取流动铺子的方式,这几年驻扎过不少村子。他说:“我制作的被子都是有品质保障的,客人可以盖很久,固定在一处,客源容易受限,不如我搬运机器,每年换一个村,不断开拓客源。”
棉被加工是个季节活,中秋节前后开始忙碌。到了春节,殷常拴会在家里养蚕,等蚕从孵化到结茧,再煮茧缫丝,制成轻盈又保暖的蚕丝被,这技艺也是他的看家本领,受到一部分追求生活质量的客人的青睐。
殷常拴见证了从手工到机械的技术飞跃,也亲历了棉被市场的更新迭代。“现在从事棉花加工的师傅少了,可还是有人对棉被念念不忘,喜欢它的松软和保暖性,这证明我做的是有价值的!”殷常拴笑着说,他会把这手艺延续下去,把“温暖”带到更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