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文
温州的瑞安是一座具有1700年历史的浙南古城,素有“理学名邦”“东南小邹鲁”之美誉,这里天瑞地安,自古读书之风盛行,1872年,在这里就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心兰书社,它像一束明亮的烛光,闪耀着小城崇文崇德的光芒。
到达瑞安的第一天,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就迫不及待来到心兰书社参观。在瑞安老城区忠义文化街区的西北角,有一座有着浓郁民国风格的建筑,灰瓦白墙,前门后廊,门面朝南,廊前立柱仿石叠砌,工整大方,两柱间砌拱式门洞,上挂一木匾,匾额上书写着四个古朴厚重的大字:心兰书社。这里就是现在在旧址上修缮而成的心兰书社。
在高楼林立之中,这栋古建筑用铁栏杆围着,地基比周围路面低约半米。据了解,为保护历史文化,2011年4月动工修缮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心兰书社地坪标高未随着周边工程建设而抬高,依旧保持了原来的高度。书社整个平面呈“凸”字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复原后与附近的管宅、何宅等明清故居融为一体,成为瑞安忠义文化街区的新亮点。
怀着一份敬重之心,我跨进书社,迎面正中间是大厅,厅内矗立着一尊高约3米的平面雕塑,再现了当年文人学子借阅图书的场景。厅中两侧有两个小间,里面放着书架,书架上放着许多国学书籍,让人惊叹的是中间竟还藏着《天演论》等西方名著以及当年鼓吹革命的《苏报》和《时务报》等书刊。在书架的下方还开着一个借书窗口。西面的厢房则摆放着清式桌椅,类似现在图书馆的阅览室。徜徉在书社,墙面上以图文的形式,布展着书社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分为“心兰总序”、“心兰简史”、“心兰功业”、“心兰先贤”、“心兰留芳”等篇章,看着一帧帧发黄的图片,读着一段段感人的文字,我得知,心兰书社是清末“同光新政”的历史产物。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西学渐进,文明潮流冲击着瑞安这个闭塞的小城,当地许启畴、陈虬等20多位社会先贤,深感瑞安地处“浙江尽头”,“苦无书读”,便倡议聚书,相约创办“心兰书社”,以求读书育人,提升民众素养。于是,他们以集资方式,每家出钱十五千,共三百千,率先在瑞安创建了这座提供公众阅览、播布古今中外文化科学知识的民办公共图书馆,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比北京的“同文阁”图书馆和上海的“强学会”图书馆分别早15年和23年,与大洋彼岸的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几乎是同时起步。心兰书社的创建,不仅为瑞安读书人提供了阅读条件,而且还为他们搭建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砥砺的平台,成为培育瑞安人才的一方沃土。据《时务报》的统计,在县级行政区内,瑞安当年读报的人最多,培养了新一代“睁眼看世界”的瑞安人。民国前后,更有一大批瑞安人漂洋过海,负笈求学,这与心兰书社的书香传播息息相关,它像萌芽的种子,又像燃烧的火把,为小城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心兰书社的管理模式已十分接近现代图书馆:先贤们集资买书,又购买田地,用田地收入维持书社运营,有完整的资金链;书社还推出了“信用借阅”的新理念,免费向瑞安以及周边人士开放,每人每次限借一本,如果所借书刊在借阅时间丢失或逾期不还,即登记在册,今后取消借书资格。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记载以及一些专家的研究,心兰书社被公认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公共图书馆,更为准确地说,是最早的公共图书馆雏形。今天,尽管作为省级文保单位,但书社依然发挥着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它现以瑞安市图书馆分馆的形式,每天“名正言顺”向市民开放。这里,我可以这样说,瑞安人在这里借书阅读,读到的不仅仅是一本本的书了,而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一种使命。这正如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在《瑞安三宝》一文中写到的那样:心兰书社犹如一股清流,为中华文脉的森林留下了一抹苍翠。
当我走出心兰书社的时候,阳光暖暖地照着大门上悬挂着的木匾,那木匾上四个“心兰书社”的大字在熠熠闪光,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兰香,哦,那是书的味道啊,我双手合十,深深地向书社鞠一了躬,衷心祝愿“心兰书社”书香永续、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