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盈瑜 李群 黄丽云/文 孙凛/图
当人们谈论浙江的古城时,或许会先想到杭州的南宋御街、绍兴的鲁迅故里。但在飞云江畔,有一座被时光浸润的城池——瑞安古城,正静悄悄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这里没有横店那般穿梭不息的剧组,却有着更为真实的“生活剧本”:瑞安古城是一部可触摸、可品读的“活态历史书”。
几乎每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都珍藏着一条承载记忆的老街。
瑞安,这座拥有1700余年建城史的瓯越名邑,亦不例外。行走在古城的石板路上,每一步都可能踩中一段典故。
这里坐落着“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玉海楼,由清代大儒孙衣言、孙诒让父子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兴建,书香绵延。与之毗邻的,是中国最早的新式中医学堂——利济医学堂。此外,还有南戏馆、非遗馆、黄绍第故居、何洛夫故居,以及被誉为全国最早公共图书馆雏形的心兰书社等文化地标。如此密集而珍贵的文化资源,使瑞安古城当之无愧地成为浙江古城群落中的一颗“宝藏明珠”。
玉海楼这些文化地标一度是孤立存在的,我市相关部门打造运营后,通过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天然的文化走廊。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将厚重文化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现代体验。
从百年藏书楼探秘,到在鼓词馆听一段地道鼓词;从探寻利济医学堂的中医药文化,到在心兰书社感受阅读的宁静,甚至可以亲手体验印刷一首属于自己的诗词,将千年文墨带回家……瑞安古城为游客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定制的“文化体验剧本”。
这里还建立活化的非遗传承体系。在非遗馆,游客能近距离感受被誉为“活化石”的木活字印刷术;可以观摩蓝白交织、图案精美的蓝夹缬。在“瓯说”等非遗体验店,仅需一小时,便能完成从捞纸到制成一盏独特皮纸心灯的古法造纸全过程。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通过节庆活动、常态展演、手作工坊等形式,生动地融入古城的日常肌理,让历史变得可听、可尝、可亲手创造。
这些古老的建筑,因此不再是静止的景点,而是依然在呼吸、在生长的文化空间。市民与游客在此能真切感受到“比户书声”的学术氛围,体悟瑞安作为“东南小邹鲁”的深厚文脉传承。
瑞安古城,一座青春和数字之城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与当代生活无缝对接?瑞安古城的回答是:以青春创意激活传统,用数字技术赋能未来。
近年来,我市以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为抓手,以“赓续文脉、重现繁华、慢享生活”为主线,通过业态重构推动古城焕新。一方面,从源头把控入驻业态的契合度,组建“青春业态联盟”,引入沉浸式剧本游、文创市集、研学体验、“南戏+”等新消费形态;另一方面,推动本土文创、百年老字号等创新合作,打造“茶点+文创+空间”融合的新场景,开发出印象瑞安、旗迹文创等城市手礼500余种,实现瑞安文化IP的创新转化。
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下,街区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在古建筑中植入当代元素,打造出“玉海藏书光影墙”“古伞阵”等多个兼具美感与功能性的混合空间,成为年轻人拍照打卡的热门地。街区坚持“周周有活动、期期有主题”,年均举办活动近百场。从咖啡文化节到足球嘉年华,从端午风雅集到七夕游园会,这些活动并非简单堆砌,而是深度融合在地文化、精准链接社群需求、持续激活空间价值的创意实践。如“玉海市集”已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重点培育文旅市集,日均吸引2万人次参与,成为街区重要的流量引擎。
数字化为古城复兴插上翅膀。运营方推出City Walk数字导享平台,精准定位278处文化点位,绘制出古城数字文旅地图。
这个平台以文字故事、图片、视频、语音导览等多媒体形式,打造了游客深度探索古城的“数字百科全书”。平台上线以来,已积累400余万字文化内容,注册用户近3.7万,总点击量超1亿次。数字赋能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实现了千年历史的“串点连线”,让文化以更现代、更亲切的方式触达人心。
成效已然显现。今天的瑞安古城核心地块——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瑞安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文化标识。2024年年客流量突破460万人次,今年一季度客流量360.8万人次、同比增速位居全省景区第一。今年8月,街区入选首批20个浙江省夜经济坐标,其成功不仅在于客流量(2025年1至6月夜间客流高峰达312.12万人次),更在于文化表达与场景创新的深度。人均客单12.7元的亲民消费结构,则印证了其“体验式、共享型”的定位,这种可品读、可漫步、有温度的体验,正是街区真正的魅力所在。
瑞安古城,一座新生与未来之城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瑞安古城还有一些“新生”的文化景点,它们或是抢救性发掘的成果,或是因地制宜的历史“重塑”。
比如施昕更瑞安印迹馆。作为良渚遗址的发现者,施昕更在瑞安完成了首部良渚考古发掘报告,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这个2024年底才启用的印迹馆,由瑞安西山上一间旧“偏房”改造而成,借助实物展陈、场景复原、多媒体交互,生动再现了他发现良渚、志于瑞安、归于西岘的传奇人生。
作为“永嘉学派”的重要见证,永嘉学派传习馆巧妙地利用闲置的林庆云宅,分设五大板块展陈区,馆内运用AR技术、虚拟体感互动、多幕光影等科技手段,将抽象学术思想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体验,拉近了当代观众与历史智慧的距离。
这些文化场馆的发掘与呈现,离不开街区运营团队的持续推动。例如,通过多年努力,团队从国家图书馆寻回施昕更在瑞安的多件历史物证与文献,并全程参与印迹馆的选址、筹资、策划与落地。
“这些新生的文化打卡点,不仅是研学旅游的新目的地,更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打开了新的窗口。”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许常丰评价,瑞安在文物资源的保护挖掘、陈列展示与开放教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在瑞安古城,从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东首延伸至西山之巅,一系列文化场馆串联起瑞安的历史脉络,开启了一场“古韵新生、有机焕活”的城市实践。
其中,巍然矗立于瑞安西山公园的国旗教育馆尤为引人注目。作为全国首家综合性国旗教育展馆,它为纪念国旗设计者曾联松而建。该馆以“文创+研学”双轮驱动,设立“旗迹邮局”,开展月度主题研学,并与上海国歌展示馆、长沙田汉文化园等国内红色展馆联动,使国旗文化从瑞安走向全国。自2019年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85万人次,成为辐射全国的红色文旅地标。
此外,一些场馆的“出圈”方式也别具趣味。例如云江风物馆,面积仅188平方米,却凭借融入200多种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成功吸引年轻群体,让传统风物焕发当代活力。
当前,瑞安古城的建设已拓展至滨江与环西山等重点片区。作为老城有机更新的关键工程,云江西街月光经济带已基本建成,计划于国庆期间迎来首批商家开业。值得期待的是,未来该项目将串联国旗教育馆、玉海楼等核心文化地标,通过“文化IP+沉浸式体验”的创新模式,有望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夜间经济示范区,成为瑞安古城十里外滩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千年文脉的深厚积淀,到青春活力与数字技术的创新赋能,再到滨江区域的联动发展,瑞安古城正以更加完整、生动且面向未来的姿态,展现出“活态古城”的持久魅力和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