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若怡 金征超 黄斌 黄显钧 江臻亮
2025年8月13日,温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交流活动现场,一个来自桐浦镇的实践项目一亮相,就吸引了在场评委的目光。“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带来的是《小镇就业红娘:编织青年与家乡的梦想之桥》……”
站在台上发言的是陈培培。2024年1月,她通过公开招聘成为桐浦镇浦西村的“乡村CEO”。走进乡村后,她发现了返乡创业青年的困境,于是牵头创办了“浦西村青年中介事务所”,成为返乡创业青年的“红娘”。
一年多的时间里,陈培培这个小镇“红娘”已经为桐浦镇三十多位青年对接上了合适的岗位,孵化了“非遗”工坊、教育培训、文旅研学等五个创业项目。
青年回到乡村
新的问题出现——
2024年5月,在桐浦镇举办的一场文化市集上,陈培培遇到了孙建闯——一位返乡创业青年。
孙建闯原来是一名大学辅导员,2020年,他辞去工作,回到家乡桐浦镇,一门心思扑在竹丝镶嵌这门“非遗”技艺上。但是没人帮、没地方放、没渠道卖——孙建闯的创业卡在了最现实的三个问题上。
返乡大学生陈情淼也面临类似困境。她大学学的是视觉设计专业,但她并不喜欢大城市的快节奏。
今年3月,她辞职回到家乡。很快,她发现,乡村也有乡村的问题,想要找到一个既对口又能让人成长的工作很难。
其实,乡村也正需要年轻人的加入。项芳芳经营一家民宿已经有五年时间了,但是她一直为“招不到人”犯愁。“我在朋友圈、小红书、BOSS招聘上都发过招聘信息,可是还是没找到合适的人。”
供需失联
小镇“红娘”来了——
岗位在这头,青年在那头,缺的是“中间那个人”。
直面返乡青年的难题,2024年7月,陈培培牵头创办了“浦西村青年中介事务所”,精准对接青年需求与乡村岗位。小镇“红娘”就此上线。
“我像一个中转站。一方面收集青年群体的声音和需求,汇总给相关部门。另一方面及时将政策、资源和岗位精准推送给青年。”陈培培说。
浦西村的文化礼堂刚刚建成却大多时间闲置。而场地,恰恰是孙建闯最需要的。于是,在陈培培的协调下,孙建闯在这里组建了竹丝镶嵌共富工坊。陈培培还帮他争取到设备等政策支持,专门组织了好几场“培训对接会”,浦西及邻近几个村30多名灵活就业人员成为了共富工坊的签约手工艺人。“感觉自己
像艺术家一样,竹丝镶嵌这么难我也能做起来,还有钱赚,挺开心的。”“这个收入比别人多了百分之二三十。”
“去年还在公园摆摊,今年就能开工坊了。”孙建闯感慨,“像做梦一样。”
通过青年事务所,陈情淼也找到了新岗位——文化驿站活动策划。她现在每月要策划十几场活动,如亲子手作、青年沙龙、银龄陪伴等,还常常为老人免费拍照。她说,“我觉得乡村处处是机会。”
项芳芳也在陈培培的帮助下招到了合适的运营人员——刚毕业的谢景雨,如今由他来负责民宿运营、短视频拍摄、电商账号运营等。“这个项目可以由我自己主导,能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更多锻炼。”谢景雨说。
青年思路打开
乡村“活了”——
如今,这些“90后”“00后”返乡青年也渐渐聚在一起。他们经常围坐在一起,交流想法,头脑风暴,琢磨着怎样把家乡的农产、民宿、非遗、文旅推出去。
桐浦镇收获农场主理人杨杨说:“其实乡村还有很多没有开拓过的土壤跟内容,我觉得仍然大有可为。”
“我喜欢在这种地方专心地做一些课程上的开发和创意设计。”一物一作主理人刘智维说。
而对于桐浦镇三毛农场的张浩然来说,“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毕业,都是要坐到办公室吹空调的,我有另外的路。”
桐浦镇南南家庭农场主理人杨新新则认为,“靠我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努力把我们的家乡打造得更好。”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今天的乡村不再是提供粮食的单一功能,更具备了休闲娱乐、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多元价值。
乡村发展潜力的加速释放,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城市青年加入返乡创业“大军”。
“一个个年轻人被挖掘出来,这些年轻人可以连接更多人,从点变成面。”陈培培说,“我希望他们能带动更多人,为乡村注入活力。”
青年中介事务所联动各方资源,建立起了“技能培训+企业对接 +创业孵化”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小镇“红娘”不仅留住了返乡创业的青年,也开启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希望。据了解,截至2025年7月,瑞安已建成16个青年实践站点,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近1400人,其中“80后”“90后”已成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