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蔡自祥)9月2日,瑞安市特殊教育学校迎来了一年级新生,曾因独立行走引发广泛关注的脑瘫男孩壮壮(去年5月本报曾作报道)正式开启他的校园生活。
命运转折
家庭开启艰难康复路
壮壮的父母都是新瑞安人,早年在飞云街道经营一间电脑维修店并定居于此。然而,命运却在壮壮一岁时给了这个家庭沉重一击——他被确诊为脑瘫。五岁时,壮壮的身体开始萎缩,腿上肌肉无力,即便在家扶着墙也无法站立。
面对困境,妈妈王利利决定自学康复技能,成为儿子的专属康复师。此后,除了吃饭和睡觉,他们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康复训练中。平日里,壮壮睡醒后便要跟着妈妈进行长达10个小时的康复训练,除偶尔要去康复机构上课外,他很少出门。这样的生活,母子俩已经坚持了9年。
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凝聚着母子俩的心血。穿衣时,妈妈会特意留一小截裤子让壮壮自己穿;穿鞋、拉书包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对壮壮而言都是了不起的突破。
独立行走
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去年5月,家住飞云街道的9岁脑瘫男孩壮壮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他在家里迈出了独立行走的第一步。这个场景被家里的监控镜头完整记录下来,视频发布后迅速在网络上引发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超百万网友纷纷隔空点赞、送上鼓励。
几个月后,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播出了壮壮在父母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独立行走、迈向新生的成长故事。节目播出后,众多网友关注着壮壮一家的奋斗历程,更期待着他能成功入学,开启全新人生阶段。
开学首日
勇敢迈出校园第一步
9月2日开学首日,壮壮和弟弟一起被妈妈叫醒。带着对新环境的期待与紧张,壮壮迎来了他的校园生活。当天8时30分,瑞安市特殊教育学校正式举行入学典礼。壮壮击过“明志”鼓,领到了一份寓意着吉利、聪明的橘子和葱,又从校长手中接过写着“我是小学生啦”的胸花,正式成为了一名一年级新生。
根据学校安排,前两周为“适应期”,需要家长陪同。壮壮的班主任陈玲玲表示:“我们会观察孩子在班级各方面的表现,两周后,会召开研判会,针对孩子们目前的状态,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短期目标。”
起初,王利利还有些担心壮壮能否适应校园生活,但壮壮的表现很快让她放下心来。虽然壮壮很少直视老师,偶尔坐不住时还会在座位上站一会儿,但他每次都能用不太标准的发音及时回答老师的提问,还能安静地跟着老师做手工,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份“课堂作业”。王利利激动地说:“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最让我欣慰的是看到他主动和陌生人沟通了,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从独立行走到进入校园,壮壮在父母的关爱中不断成长,他的每一步前行都见证着坚韧与希望,也为特殊儿童群体的成长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