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瑞安日报

瑞安人与杭州孤山路

日期:09-08
字号:
版面:第00004版:玉海楼       上一篇    下一篇

孤山路导览图 位于孤山路31号的西泠印社 浙图旧址 邹梦禅书法作品 方介堪与王舜瑛结婚照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脍炙人口,流传千年。孤山,位于西湖里湖与外湖之间,东连白堤,西接西泠桥,北倚北山街,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山体最高处仅38米。这座被湖水环绕的小山,林木葱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更像是一座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体的精美园林。

    孤山路蜿蜒于孤山南麓,呈东西走向,全长403米,共计31个门牌号。这条路不仅风景如画,更是一处人文荟萃之地。近现代以来,不少瑞安人在此或工作或生活,留下了诸多值得传颂的遗闻逸事。

    印界天团里的云江儿女

    孤山路31号,“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便坐落于此。这个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和叶为铭于1904年创办的民间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历经百多年发展,已成为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民间艺术团体。至今,全球仅516人被吸纳为社员,他们或于金石篆刻独步学林,或于书画造诣出类拔萃,被外界誉为“印界天团”。

    这社员名单中,瑞安人有“两个半”:两位是邹梦禅和李砚,方介堪算半位。

    邹梦禅(1905—1986),字悼堪,号今适,瑞安城关人,是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他自幼对书法抱有浓厚兴趣,8岁起就走上了碑帖结合、转益多师、循序渐进的学书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24年,19岁的邹梦禅从瑞安中学毕业,因家境困难无力继续升学,经同乡、时任浙江省水利局局长林大同推荐,进入浙江图书馆担任目录抄写员。在浙图工作期间,他不仅书法和篆刻技艺日益精进,文学修养也得到全面提升。当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丁辅之时常来馆阅读,见邹梦禅功底扎实、才气不俗,便主动介绍他加入西泠印社,使之成为该社早期社员之一。

    五年后的1929年春,邹梦禅离开浙图,赴上海任中华书局《辞海》编辑部编辑。1952年出任上海光明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1958年举家迁往甘肃省山丹县农村,被安排在当地手工业联社钟表刻字社工作。尽管人生坎坷,他却始终未曾放弃对书法和篆刻艺术的追求。1978年返杭定居后,他再度加入西泠印社,担任理事并被特聘为社内书法家。邹梦禅的篆书古朴典雅、苍劲有力;行书流畅自然、奔放洒脱,其艺术成就为中国书法篆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砚,字墨玉,1975年出生于瑞安城关,2019年加入西泠印社,是该社有史以来20位女社员之一。现任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教务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浙江省女书法家协会主席。她本科与硕士均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早年曾受潘知山、林剑丹、张如元等温州瑞安名家启蒙,后师从中国美术学院祝遂之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西泠印社吸纳社员素以门槛高、要求严著称。李砚能成功入社并担任要职,足见其专业实力。专家评价其书法具有三大特点:技法精湛,楷书法度森严,行书行云流水,草书笔走龙蛇;风格清雅,作品秀逸灵动、刚柔相济,兼具书卷气与现代审美;艺术表现力强,能营造“超凡脱俗、清净无尘”之境,并融磅礴气势与灵动美感于一体。其多幅作品已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版本馆收藏。

    2020年,她荣获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兰亭七子”称号并位列榜首,同时也是浙江省“新峰计划优秀青年艺术家”和“五个一批文艺人才孵化对象”。2023年12月26日,经她多方努力,“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瑞安基地”在城区第一巷“何洛夫宅”正式启动,为瑞安金石印学文脉的延续和书法艺术的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方介堪(1901—1987),籍贯泰顺,生长于温州鹿城,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并曾出任副社长,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篆刻大家。称其为“半个瑞安人”,理由有二:其一,他是瑞安女婿,夫人王舜瑛为瑞安城关人,1931年10月18日二人于上海成婚时,方介堪31岁,王舜瑛26岁。王舜瑛之父王兆甫是瑞安知名律师。婚后,王舜瑛成为方介堪的得力助手,曾协助整理《玺印文综》分卷并剪贴成稿(该书于1937年编竣);其二,1946年,方介堪曾在瑞安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在瑞安工作生活过。

    方介堪一生勤奋,刀耕不辍。据不完全统计,在7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治印总数超过两万方,现存世5407方。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刘海粟、黄宾虹、马孟容、傅抱石、潘天寿、郭沫若、韩天衡等书画大家的常用印章,多出自其手。2010年,笔者在参与编写《方介堪与中国文化名人》一书时,曾有幸观摩其存世的部分印章,深感方寸之间点画之妙,尽显金石艺术的智慧与力量。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方介堪被列入玺印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

    老浙图里的六位瑞安人

    孤山路28号——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建于1906年,由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所建的西湖行宫部分建筑改建而成,核心建筑包括红楼、白楼和青白山居三栋,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初为《四库全书》迁藏书库,1912年作为公共图书馆正式开放,定名浙江图书馆。2023年8月29日,浙江图书馆之江新馆面向公众开放后,此处便改为浙图古籍部,杭州市民习惯称之为“老浙图”。

    先后有6位瑞安人在“老浙图”工作,他们分别是馆长孙延钊,馆员张慕骞、洪焕椿、毛春翔、陈玲娟和邹梦禅。

    孙延钊(1893—1983),字孟晋,号勖庵,瑞安城关人,是晚清朴学大师孙诒让的次子,毕业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政治经济科。1941年至1945年间担任浙江图书馆馆长。回顾历史,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抗日战争由最艰苦阶段向胜利过渡的关键年代,文化教育单位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文脉,持续南迁。浙江图书馆也不例外,孙延钊组织全馆员工,将馆藏善本典籍整理打包,辗转转移至龙泉、庆元等山区秘藏。当时山区道路崎岖、交通极其不便,孙延钊与馆员们手提肩扛、翻山越岭,以蚂蚁搬家的方式,将2万多册珍贵图书安全运抵深山,妥善保存。与此同时,他坚持组织编印《浙江图书馆通讯》,在最艰难的岁月中保证了馆史延续不断。

    孙延钊还曾将自家玉海楼所藏的465部宋元明善本和23000册典籍,捐赠或转让给国家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温州图书馆等单位,体现了崇高的文化情怀与家国大义。

    张慕骞(1907—1996),名崟,瑞安汀田人,1931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1932年至1937年间在浙江图书馆任管理员。其父张棡(1860—1942)为瑞安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文史学者。受家庭熏陶与专业背景影响,张慕骞对乡邦文献抱有特别浓厚的兴趣。

    在浙图工作的五年间,他大部分时间奔走于浙江省内各县乡间村落,竭力搜集地方文献。据说在浙东四明山访得黄宗羲《明文海》手稿时,他欣喜若狂,如获至宝。他还整理抢救了湖州南浔嘉业堂刘氏濒临散失的藏书,并先后撰写《文澜阁四库全书稿》《诂经精舍志初稿》《记武林坊巷志稿》等多篇重要文章。《张棡日记》中多次记载,他在浙图工作期间,每月寄20块大洋贴补家用,并寄《浙江图书馆通讯》等书籍给父亲张棡阅读。

    即便后来调往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工作,他依然致力于文史古籍的整理与研究。曾在上海朱董阁购得旧抄足本《明季北略》《明季南略》,通过比对发现通行刊本因避清讳而删改达90篇约7万字,遂对这些珍贵史料进行认真校勘整理,并撰写《旧抄足本明季南北略的发现及其价值》《计六奇与明季北略》《明季南北略版本考》等专著。

    出入逸云寄庐的瑞安学人

    孤山路2号,砖石与铁艺结合的围墙内,整齐排列着三幢浅褐色建筑,居中为一幢两层主楼,两侧各配一幢辅房。这处别墅名为“逸云寄庐”,与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仅一路之隔。

    逸云寄庐建于1927年,主人为上海泰丰洋行买办唐宝泰。别墅落成后不久,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后任浙江大学校长的蒋梦麟成为实际居住者。1941年,上海商人东云龙从唐宝泰手中购得此房产,新中国成立前夕东氏出走香港,1953年该建筑由人民政府接管。

    史料记载,1872年至1932年的60年间,中国近代史上先后出现六波出国留学热潮。为拯救日益衰落的国家,一批批有觉悟的知识青年通过各种途径走出国门,赴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学成归国后投身国家振兴的伟大事业。

    瑞安人也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1902年至1932年,瑞安共有136人前往七国留学深造。其中以赴日本人数最多,达109人;赴美国10人;赴英国8人;赴法国4人;赴德国与比利时各2人;赴俄国1人。当时出国留学以政府公派为主,须经个人申请、省教育厅审查考核(留美事务则由庚子款留学办事处承办)、与留学国外交协商、落实经费等程序。对留学人员的考核标准主要为“学行优美,资性纯笃”。

    时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蒋梦麟,负责留学人员资格审查,瑞安走出去的136名学子中,虽已难以考证具体哪些人经他亲手批准,但其中必定不乏经他审定而出洋者,这些学子难免也要到逸云寄庐拜会。

    蒋梦麟后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等职务,逸云寄庐也被外界称为“浙大会客厅”。因蒋氏常在此处理校务、接待师生,整日与教授们喝茶畅谈、交流事务,这里成为浙大重要的学术交流场所。

    据陈正焕《钝笔杂钞》所载,当时瑞安籍浙大教授共有9人,包括薛济明(字则诚)、苏毓棻(字叔岳)、孙正容、许璇、陈楚淮、项黼宸、谢文治、夏鼐和张崟(字慕骞)等。其中夏鼐、许璇、项黼宸等曾多次在逸云寄庐与蒋梦麟探讨校务,内容涉及整顿校风、推进民主治理、推动浙大由临时机构向正规大学转型等重要议题。例如1928年4月1日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更名为浙江大学后,许璇(1876—1934)被任命为农学院院长,但上级以浙江盛产火腿为由,要求农学院设立“火腿系”。许璇坚决反对,多次在逸云寄庐与蒋梦麟等校领导激烈争论,不久愤而辞职,一时传为学界话题。

    孙家父子与俞园的渊源

    俞园坐落于孤山路西泠印社与西泠桥之间,原为晚清朴学大师俞樾的旧居。1878年由俞樾弟子集资修建,1998年由杭州市政府出资重建,现作为“俞曲园纪念馆”对外开放。一层陈列俞樾手稿、墨宝及学术成就,二层为传统民居式堂屋展厅。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因一句“花落春仍在”深受主考官曾国藩赏识,入选翰林院,授庶吉士。1868年应浙江巡抚马新贻之聘,执掌杭州“诂经精舍”(位于孤山路25号浙江省博物馆内,与万松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并称“杭州四大书院”)达31年之久,著名学者章太炎、吴昌硕等均出自其门下。俞樾治学以经学为主,兼及诸子、史学、训诂、戏曲小说,一生著述五百余卷,被公认为一代朴学宗师。

    俞樾与瑞安孙家父子交往密切。其与孙衣言(1814—1894)有“三同年”之谊:道光十七年(1837)同榜贡生,二十四年(1844)同科举人,三十年(1850)同科进士。志趣相投使二人结成深厚友谊。在京期间时常当面切磋,俞樾南返后仍保持书信往来。

    同治四年(1865)十一月,孙衣言主讲杭州紫阳书院,西湖孤山俞园成为二人定期晤面之地。他们一起切磋学问、诗词唱和,私谊日益深厚,成为近代文化史上一段佳话。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作为晚清经学大师、古文字学家、教育家,与俞樾、黄以周(1828—1899,定海人,浙江省首批先贤人物)并称“清末三先生”。孙诒让小俞樾27岁,据史料记载,孙诒让以“年家子”(世交晚辈)身份尊称俞樾为“年伯大人”。二人均以乾嘉朴学为根基,专攻文字训诂与校勘之学,志同道合。加之孙、俞两家三十余年累积的深厚情谊,虽年龄差距较大,但孙诒让与俞樾之间的友谊历久弥新。

    俞樾对孙诒让在朴学方面的成就多有勉励和推重,曾对人言:“仲容学过于余,而年不及余,好古深思”,充分肯定其学术造诣,并寄予厚望。俞樾86岁时曾特为孙诒让题词:“到老不离文字事,所居合在水云乡”,以此嘉勉后学。

    孙诒让撰著《墨子间诂》《古籀拾遗》《札迻》等书,俞樾均为之作序,高度评价其学术贡献。他称《墨子间诂》“自有墨子以来未有此书”,誉《札迻》“精熟训诂,通达假借”,推许备至。

    孙诒让对俞樾一直深怀感激之情,曾说:“先生于诒让为父执,其拳拳垂爱,尤逾常人。”俞樾逝世后,孙诒让亲撰挽联哀悼,中有“卅年私淑”“朴学销沉同堕泪”之句,充分表达了对俞樾的敬仰与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