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每年8月曹村都会举办一场隆重的升学仪式,年轻学子身着汉服,在宋岙文化礼堂接受乡亲们的祝福。今年,50位学子获得“梦想慈善基金”奖励,其中42位被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高校录取。这一幕,让曹村延续800多年的奖学重教有了具象化的体现。从古时的“进士”到现在的“博士”,从践行“耕读传家”到获取“梦想基金”,让“中华进士第一村”在传承中有了新的注解,深厚的教育文脉,正是曹村走向未来最坚实的基石。
从“凤冈书声”到“学田新篇”
曹村的历史,是一部崇文尚学的历史。
自南宋绍兴廿七年(1157年),曹逢时首登进士第,曹村便开启了科举辉煌的序幕。此后曹村科甲连绵,短短200年间共培养出82名进士,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养成地。
偏隅之地,缘何拥有如此丰硕的教育成果?这就不得不提曹村的第一所书塾——凤冈书塾。绍兴三十三年(1163年),也就是曹逢时登科的6年后,曹逢时的族侄曹绛在家乡创办凤岗书塾,与林石的塘岙书塾、陈傅良的梅潭书塾并列瑞安宋时三大名塾。
据清嘉庆《瑞安县志·书塾》载:“凤冈塾,在来暮乡,宋曹绛建。延师设教,一门登第者二十四人,叔远、豳、元发,皆为名儒。”由此可知,曹氏族人不仅在此读书,还诞生了24名进士。曹叔远、曹豳、曹元发这些瑞安历史上的名仕,皆出自凤冈。
至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曹豳创办虎丘书院,并亲自授学11年。此后,曹村形成“一凤一虎”两大教育阵地。这里的耕读传统,不仅是“晴耕雨读”的生活美学,更是一套完整的教育保障体系。曹氏族规不仅要求子孙以耕读为业,还专门建立了“学田”制度,给书塾划分公田,将田地收入用于延师,奖励勤耕善读的子弟,还出钱资助学子上京赶考。耕读传家,不仅带来了地方家族的崛起,也让好学之风不断传扬。据统计,瑞安仅在南宋便有249人高中进士。
从当年书塾“延师设教”的传统,到今日“梦想慈善基金”的实践,在历史的长河里,曹村人对教育的坚守从未断流。2017年,一项名为“梦想慈善基金”的倡议在曹村发起。短短时间,560万元善款汇聚而来,捐款者多是走出曹村的游子。目前,“梦想慈善基金”已连续8年发放奖学金,惠及300余名学子,更在每年教师节表彰乡村教师。这种“反哺桑梓”的情怀,恰似南宋“学田制”的现代版——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教育的信仰。
如今的曹村,一面是见证着曹村历史文脉的进士牌坊群,一面是温州未来乡村教育的样板:新落成的曹村镇学校综合楼、曹村镇二小……它们共同见证了曹村的教育事业的历史变迁,从凤冈书塾到现代校园,从“学田养士”到“基金奖学”,从“中华进士第一村”到现代教育示范镇,“耕读传家”依旧在薪火相传。
从“耕读基因”到“研学密码”
在梅龙书院,孩子们体验古代科举考试,了解进士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碗窑非遗研学工坊,孩子们发挥创意,用古老技艺制作生活器皿;在君柏研学基地的田园中,孩子们参与农耕劳作,认识中草药……这些场景,是曹村“研学小镇”的日常。这座远近闻名的“研学小镇”,每年吸引数万名学生前来研学体验。
曹村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这里,不仅拥有“耕读传家”的历史积淀,是南少林“马坦门”武术发源地,还是“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重要策源地、省第二批县域风貌样板区、浙江省5A级景区镇。进士文化、南拳精神、农耕传统,构成了曹村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库”。
为了把文化基因转化成可触摸的成长体验,曹村用“教育+文化+旅游”的模式,把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体验,开发40多门研学课程,涵盖科举文化、非遗手作、农耕实践、武术体验等,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它让研学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度参与;让孩子们不再是“看客”而是“主角”。
在曹村的阡陌纵横间,800年的琅琅书声从未消散。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让古老的耕读基因转化为新时代的研学密码。研学可以带来什么?它的意义或不在于培养多少学霸,而在于证明了一件事:当教育扎根土地、融入生活、连接古今时,它就能自然生长出改变未来的力量。
从教育创新到乡村振兴
4月18日,《瓯越新质——种一所会生长的“未来乡村园”》成果展示会在曹村镇实验幼儿园举行。来自全国未来乡村联盟的百余位幼教人士与学前教育专家共聚一堂,共同研讨用“园村共建”实现村社资源与教育的双向赋能。
作为未来乡村园窗口园试点、全国第一批“生态友好幼儿园”,曹村镇实验幼儿园早就将乡土故事融入幼儿教育,让孩子在自然与人文交融中厚植家乡情怀。该园将园区打造成“2廊3坊4室”的耕读文化空间,农耕体验坊按二十四节气布置作物区;老师们将进士故事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用南拳招式融入游戏之中;“共享村·童耕读”的园本化特色课程,让孩子们深入体验荷染、无骨花灯、木活字印刷等传统非遗技艺。让乡村赋能教育、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在曹村,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正在发生。
曹村的教育,串联起村社资源,不仅联动非遗传承人、村民共建共享,更是通过打破围墙、开放场地,打造一个全年龄的未来乡村生态学堂。2010年,曹村镇创建社区学校,与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老年学校整合资源共同办学,服务全镇14个行政村居民。
学校结合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开设越剧研修、声乐、舞蹈、合唱等14个学习项目,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开展“电商淘宝”“农业种植技能”“短视频制作”“药膳制作”等“新农人”技能培训,近3年累计培训近3000人次,让村民在家门口掌握致富技能。如今,这所“全龄学校”已斩获浙江省现代化社区学校、温州市示范社区学校等荣誉,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引擎。
曹村让我们看到:教育不仅属于孩童,也滋养着每一位渴望成长的村民;教育不是“单向输血”,而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造血”。
从“学田养士”的古法,到“基金奖学”的新篇,从“教育振兴”的实践到“乡村振兴”融合,曹村用800多年时光证明:“耕读传家”,是一方水土对文明接力的庄严承诺,是教育与产业的比翼齐飞,是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深度融合。在这片出过82位进士的土地上,教育的种子永远扎根于泥土,绽放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