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瑞安日报

“这只是个案吗?”媒体人的一次追问 牵出25年爱心接力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00002版:最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华小波接受采访

    受访对象:华小波

    职务:瑞安市融媒体中心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云江助学活动,能坚持25年做下来,8900多万元资助16000多人次,这在当初是完全想不到的。从瑞安日报社策划发起这项活动之初,我便参与其中,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和爱的传递尤令我感动。

    记得2001年7月底,跑民生线的记者林少波上报选题:一名瑞安中学的毕业生毛晓宇考上了清华大学,因家境清寒交不起大学学费。这是一个援助类新闻报道,作为媒体,我们可以呼吁社会爱心人士帮助解决。同时,我们也不禁追问:考上清华的优秀学生交不起学费,这只是个案吗?会不会还有更多学生也遭遇这样的困境?于是,时任瑞安日报社新闻部副主任的我,便接手了这个助学活动的新闻策划。

    我们一边派出记者前往毛晓宇家里深入采访,了解情况;一边向有关部门了解其他困难学生情况。经我们了解,这一年,除了毛晓宇,在高考上线的考生中有40多位成绩优秀的困难学生,其中上重点线以上的就有10多位。他们面临着同样的人生难题:考上了大学,却因家庭困难而难以筹集学费。

    当年8月1日,一篇题为《684的高分 沉甸甸的学费》的文章在《瑞安日报》二版头条刊发,并配发编者按,向社会寻求帮助。报纸传播效果非常好,优秀学子的困难引起热心人士的广泛关注。那几天,我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不断,许多市民打来电话说愿意帮助,还有些市民直接拿着500元、1000元来到报社,不留名地请我们转交,他们都希望助力优秀学生圆梦,都想为这些孩子的未来搭把手。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远在北京的瑞籍中科院院士戴金星看见家乡寄给他的《瑞安日报》后,特地给我们打来电话,鼓励毛晓宇要化压力为前进的动力,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读书,还特意嘱咐,毛晓宇在京求学遇到困难都可以去找他。

    这些热心人士的言行,也深深感动了我。他们的爱心故事,也都被写进了后续报道中。一篇又一篇,短短时间里,我们共推出9篇感人的连续报道,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也让人看到了瑞安人的大爱。

    在新闻报道不断推进的同时,我们还去走访对接部门,希望有更大范围、更多的组织和个人,能够参与到这场爱心活动中来。当时我也上门拜访了很多部门,功夫不负有心人,市红十字会与我们联系,提出集两家单位之力,把帮助困难学生上大学这个事情做起来。

    2001年8月10日,瑞安日报社和市红十字会在瑞安日报大楼会议室,共同举办了“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见面会。企业家余碎斌一口气资助了包括毛晓宇在内的9名困难学生,在场的其他24位学生也分别得到了爱心人士的资助。作为见证者,我的内心是欣慰的、充盈的。后来,从政府部门、企业家,到慈善机构、公益组织,再到普通市民,更多的单位和个人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水到渠成,大家一起推动着助学活动往前走,一直走到了今天。

    要说这场活动中,媒体发挥了什么作用?我觉得,我们媒体发挥了喇叭和桥梁的作用,做好宣传和引导,宣扬好人好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去引导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把爱心传递下去。这几年,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受助者成为资助者,也有六七百名学生加入中华骨髓库,用另一种方式实现爱心接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资助渠道的拓宽,需要社会资助的困难大学生会越来越少,但爱心不会断,会通过新的更多的方式不断延续下去。我觉得,这是云江助学活动带给我们的另一种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