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瑞安日报

一担河泥几身汗 万亩农田稻蔬壮

日期:06-23
字号:
版面:第00004版:玉海楼       上一篇    下一篇

当年天井垟农民捞河泥场景 捞河泥筲箕(照片由方孔德提供) 扫一扫,看详情

    ■虞秋生 朱焕铰

    曙光揭去夜幕黑纱,天井垟在薄雾中苏醒。微微泛着涟漪的马屿协山河河面上,6名满脸汗珠的社员站在一艘木船上,个个双手紧握捞河泥的筲箕,弯腰翘臀,用力后拗、前推、回拉、上提,满满的一筲箕河泥倒入船舱……这是1971年深秋一个早晨的劳动场景,当时马屿区篁社公社协山大队社员们趁着农闲,趁着好天气,在村边河道上捞河泥,积存有机肥料,为来年春耕做准备。

    这是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最后印象,1972年2月,瑞安合成氨厂在平阳坑建成,氨水成为肥田主力,河泥退居“二线”。1981年9月起,国产和进口尿素等化肥大量进入农村,农家肥被逐渐抛弃,河泥肥田传统在农村消失。近日,笔者一行前往马屿镇协山村,打捞这段前尘往事。

    四色农肥同当家

    河泥独占两分量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新中国成立后,浙南大粮仓天井垟一带农村庄稼地主要依靠家庭猪圈里那点猪粪增加肥力,稻蔬亩产量都不高。1958年,在“三面红旗”指引下,农业生产走上合作化道路,开始集体化、规模化生产。农家有机肥料品种多了起来。用当年老农人的话来说,就是:“四色农肥同当家,催开农业丰收花。”

    这四色农家肥是:红色的红花草(紫云英)、绿色的绿萍、棕色的猪牛粪、黑色的河泥。四色农家肥中,红花草占比最大,约占农田总量五成。晚稻收割后,不计划间种其他庄稼的农田,基本上都会撒上花草种子,由其在冬春季生长,春耕前翻埋腐烂,即可作农田基肥;篁社、录社是瑞安、平阳绿萍种苗基地,天井垟近水楼台,移植很方便,肥田量占到二成;养猪是农家的标配,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都会养一至三头猪,栏圈里的粪便会被生产队用于肥田,猪粪肥料约占肥田总量一成;剩下的二成肥田量,则由河泥来顶上。

    国家环保机构测定,河泥的有机质达12%,氮磷钾总量为5%,是优质复合肥。尤其是天井垟一带的协山、马岙、儒阳、许岙、高岙、山河、增光垟、姜家汇和上京等20多个生产大队,河道紧挨村庄,村中的鸡、鸭、狗粪便被雨水带进河中,生产、生活垃圾也被大雨冲入河道,河里鱼的种类、数量比较多,留在河底的鱼屎与路面冲下来的各类有机物相融合,使得河泥又黑又肥,质量比别处好。因此,天井垟一带生产队,每年秋收过后,就会组织社员到附近河道捞河泥,并把它存放在大坑中,以待来年使用。

    捞泥存泥有讲究

    四种农田最适合

    捞河泥这活计看似简单,但没有一定“功底”的人还真干不了。6人或4人在长10米、宽2.5米的木船(后期改用水泥船)上作业时,若分别位于船头、船中和船尾的人员力量失衡或动作不协调,极易导致船体侧翻,或船头船尾翘起、单侧入水。水下作业,眼睛看不见,操作不当,筲箕就捞不到河泥,白忙活。因此,参加捞河泥的社员一般都是“老手”,至少是操练过3次的人。

    天蒙蒙亮,捞泥人便来到约定的河道,摇船开捞;待到天黑时分,方才收工归家。他们干活只看天时,出工收工并无定规——晴天、阴天劳作,遇雨则歇。

    捞河泥的筲箕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根长约六七米的竹竿,其末端固定着一个畚斗状的筲箕;以及一根连接在竹竿下端的绳索。使用时,社员立于船舷,手持竹竿。先收紧绳索,使筲箕与竹竿垂直,然后顺着船舷将筲箕插入河底。接着,双手握紧竹竿慢慢向后拗动(后拉),推动插入淤泥的筲箕向前舀取河泥。待筲箕盛满,便双手交替上提竹竿,将筲箕提出水面。最后,把箕中河泥倾倒进船舱。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船舱装满为止。

    捞河泥是极耗体力的活计。社员双脚扎马步立于船舷,弯腰近20度,双手反复使劲后拗、上提,没有哪个动作是省劲的。几轮操作下来,人人汗流浃背。一些过来人告诉笔者,这活儿“比打铁、撑船、磨豆腐还要辛苦”。然而,社员们总会坚持,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擦把汗,喘口气,接着干。约莫一个半小时后,待河泥满船舱,众人便摇船驶往卸泥点。

    河泥捞起后需要贮存,以待来年春耕使用。捞泥前,生产队通常会预先挖好几个大坑。据今年66岁、曾任协山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蔡青贤介绍,这些大坑都选在河道边,便于船只停靠和卸泥。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大队抽水机埠头大坑,各大队在抽水机埠头修建的大坑,原本用于缓冲水流,保护水渠,冬季农田无需灌溉,此坑闲置,且位于河边,便借坑存泥;第二种是田角地头大坑,在种植油菜籽、小麦的农田边,靠近河岸处挖坑贮存河泥,以便下一步就近施肥;第三种是临河靠路大坑,在既挨着河又靠近大路的农田边挖坑,便于将来外运。一个生产大队一般会预备6至10个这样的大坑。

    河泥贮存于坑中,无需遮盖,也无需专人看管,风吹雨打日晒都无大碍。

    河泥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为庄稼提供肥力,尤其施用在以下四类农田中效果最佳:一是稻秧田。天井垟一带的农民继承祖辈传下来的育秧经验:“要想秧苗长得好,河泥就要垫得厚。”每年春耕前,他们会将农田整理成垄,在田垄上铺设约1厘米厚的河泥,再撒播谷种,这种办法可促进发芽,提早出苗,且育出的秧苗根系发达,基茎粗壮、叶片宽大,长势尤为喜人;二是菜籽田。种过菜籽的农田,地力消耗大,菜籽收割后,需要施以河泥作底肥,以补充土壤养分;三是麦田。天井垟部分农田在晚稻收割后抢种小麦,利用冬闲增收,帮助社员缓解春荒后的“青黄不接”。麦子收割后需抢插早稻,赶在插秧前,施上足够的河泥,即可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四是蔬菜种植地。春末夏初上市的黄豆、土豆、荠菜、包心菜、豇豆和丝瓜等六类蔬菜,施过泥肥的,不但能增产增收,口感也更好。

    肉饭一碗动人心

    舍命救人品高尚

    捞河泥是个重体力活。刚刚忙完秋收,社员们体力尚未恢复,马上去捞河泥,通常心里会有点打鼓。这时,生产队长会站出来大喊一声:“明天挖河泥,猪肉米饭管饱!”在那个年代,农村生活条件差,猪肉是稀罕物,更是奢侈品。一听有肉饭吃,大家兴奋得不得了,抢着报名。第二天临近午时,捞泥的农民看见本队社员抬着箩筐走来,就知道肉饭到了,立刻欢呼雀跃起来。船一靠岸,人就如箭似的奔向饭点,迫不及待挤到铁桶边打饭。有的社员耍小聪明,第一碗少打点,快速吃完,趁大伙还在吃第一碗时,抢先盛上满满的第二碗,生怕自己吃亏。“捞河泥,吃肉饭”,成了生产队长派活的绝招,屡试不爽,在捞泥人的心头也烙下了深深印记,几十年过去,旧事重提,他们仍然记忆犹新。

    天井垟一带河道深浅不一,深处可达6米以上。为确保捞泥作业安全,各大队严格落实三项措施:队长全程跟班作业、严格控制船只载重量、时刻保持人船平衡。即便如此,意外仍时有发生。

    1980年1月28日上午,天井垟西南角马岙大队队长诸昌永带领社员蒋兆八和谢成滔,摇船至水深约5米的马岙河段捞泥。劳作一个多小时后,河泥装满了船舱,返回时,因超载沉船,三人一起落水。

    据目击者介绍,谢成滔当年19岁,水性好、体力强,很快脱险上岸。然而,当他站定转身,发现队长与蒋兆八仍在河中挣扎,便再次跳进河里,奋力向两人漂浮的水域游去。施救过程中,谢成滔抓住两人手臂向岸边游,但惊恐中的二人却本能地反手抱住他的大腿,使得谢成滔也无法动弹。待大队社员闻讯赶到现场救援时,三人已不幸溺水身亡。

    谢成滔舍命救人的事迹深深感动了马岙大队全体社员。下葬之日,全大队男女老少都来送他最后一程。人们在他的墓前竖起一块大石碑,碑上题刻“舍己为人,铭刻千秋”。

    又是一年端午节,笔者一行站在协山村驿马路,向北眺望,但见天井垟万亩农田绿浪翻涌,稻穗初吐新节,蔬菜郁郁葱葱。再过一个月,稻蔬丰收将如期而至。“浙南大粮仓”不仅滋养着此方百姓的富足生活,更孕育着生生不息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