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的母亲调到瑞安工作,在这里生活,将近七十年了。无论是家庭生活中,还是过去的工作环境里,母亲一直都说黄岩话,乡音不改。我从小就学会了黄岩话,与母亲聊天都用黄岩话。在母亲的日常口语中,我常能听到许多朗朗上口的黄岩谚语与有趣的老话,言简意赅,理解后觉得意思很美好。
某日,我与妻子从桐浦看油菜花回来到了慈居,和母亲聊起田间油菜花的盛况,母亲脱口说了一句:“油菜花黄,狗肉生糖。”我是第一次听到这句谚语,赶紧向母亲询问意思。母亲微笑地看着我,说:“据说当油菜花开时,狗肉的味道好,有股甜味。这些老话,都是年轻时在家里听我的祖母和你外婆讲的。”每年橘熟时,家住黄岩的表弟会携带当地最好的橘品“本地早”,来瑞安看望我母亲。母亲吃着家乡的橘子,说:“吃功本地早,讲功饭店嫂。”我又要问个明白。
母亲有看报、摘笔记的习惯。在慈居的写字台上,总有些用橡皮筋扎起来的卡片,上面都是母亲摘录的内容。有天中午,我在慈居用餐后,陪母亲说话,随手拿起桌上的卡片来看,卡片上记的都是黄岩谚语。听母亲说,这些谚语,都是平时做事时,或提到什么事情,突然想到的应景老话,顺口一说后,就写在卡片上。我很惊讶于母亲的记忆力,这么些年了,还记得那样清楚。这时候,二哥插话了:“妈现在忙兮忙,有空就记录、整理这些。总有六七十条了吧。”我当即点了一下,还不止呢。我用黄岩话念着这些有趣的句子,仿佛又走进从前的黄岩老横街,回到了外婆家,看到外婆忙忙碌碌的身影。我对母亲说:“我拿去将它打印出来吧。”母亲笑道:“先不要打字,我还要校对。有些讲法和方言的用字,可能会有错。”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看到母亲记的词条越来越多,就产生一个想法,在母亲记录的黄岩谚语中选出一部分,画成漫画。二哥赞同我的想法,他认为我这些年坚持漫画创作,具备条件了。2023年1月,当家人忙着准备过农历新年时,我开始创作《漫画黄岩谚语》。画的第一幅是《只见雷响,呒见雨点打》,妻子看了觉得不错,使我有了信心。于是,有空就画,在教师节前(母亲毕业于黄岩师范学校,曾当过教师),完成一百幅彩色漫画,作为献给母亲的教师节礼物。
创作《漫画黄岩谚语》,我当作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来对待,不仅是享受母亲记录的黄岩谚语中那些趣味,也作为孝顺的一种表达。在此期间,我基本停下写作,一门心思做这件事。为了确保漫画能体现黄岩地域文化特点,我除了查阅相关资料,还要时时向母亲询问一些情况,甚至连服装、建筑物、生活用具,都力求有黄岩特色。在时间相对持久的创作中,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母亲对家乡的情感,同时也学到了不少新知识。我想,能够用绘画形式表现黄岩谚语中的真善美,取决于我将它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来做。因为,这套漫画是为了母亲的快乐而画的。
在我完成《漫画黄岩谚语》后,母亲依然会将回忆起来的黄岩老话写在卡片上,总共有三百多条了。我在阅读新的词条后,于今年年初,又进行第二次漫画创作,仅用了一个月,画出了百幅黑白的《漫画黄岩老话》。母亲在看这组画时,给了我许多纠正意见与建议。我依照母亲的话,对个别的画作进行重新创作,做到被母亲认可,方算完成。家在郑州的表哥在看了这些漫画后,对我说:“那个时代远去了,这些谚语还一如既往充满生机。谚语伴着生活,代代流传。你做了一件非常有责任心的事。既让姑妈她老人家开心,又让我们远离故乡的人,知道了故乡还有那样的谚语、那么多的故事。”表哥的话,无疑道出乡愁的那份沉甸甸。
我年轻的时候,曾在母亲负责的业务股工作,母亲的教诲,除了生活上的,还有来自工作和自律方面的,我觉得这是我的幸运。而为了母亲的快乐,画这些漫画,是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