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瑞安日报

瑞安6家乡村博物馆去年带动增收3000万元

日期:05-19
字号:
版面:第000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东梨民艺博物馆

    本报讯(记者 蔡佳佳 通讯员 戴文彬)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近年来,瑞安以乡村博物馆为载体,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构建起“文化保护-产业振兴-村民共富”的良性循环。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全市6家省级乡村博物馆共培育特色产业项目20余个,开发文创产品上百款,去年带动增收3000余万元。

    5月17日清晨,来自我市的300多名学生走进平阳坑镇,开展研学活动。在活字印刷博物馆、东梨民艺博物馆两所乡村博物馆内,探寻木活字和蓝夹缬非遗技艺的奥秘。

    “起初办馆,只是不想让宝贵非遗‘珍珠蒙尘’。”东梨民艺博物馆馆长徐夏怡说。几年前,为了让非遗真正“活”起来,东梨民艺博物馆应运而生。他们以木活字印刷术、蓝夹缬技艺为核心,进行文化开拓。随着越来越多人对文化的认可,他们成立的“东梨守艺互助社”通过“集中培训、居家就业”模式,吸纳了200多名留守老人、妇女参与非遗产品制作,同时打造非遗研学线路,开设20余种全景式、沉浸式研学课程。

    渐渐地,乡村博物馆成为产业孵化器。每年上万名学生来此,光研学收益就超150万元。这里有“可体验的课程”,还有“能带走的文创”,乡村博物馆每年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近40万元;产出的草本养生锤、可定制活字印章等文创产品,销量突破1000万元大关,让这座原先专注于非遗传承的乡博在发展中结出了共富的“果实”。同样,在活字印刷博物馆,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被打造成“非遗课堂”,开展的宗谱制作流程、反字书写、雕版印刷等研学课程,进一步擦亮了“东源村木活字”这张金名片。

    而位于陶山镇沙洲村的温郁金科普博物馆建成后,以“浙八味”药材温郁金为核心,串联实验田、生产线与中医药课堂,打造“展研产销”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当地人大依托博物馆建立田间联络站,联动农技专家,针对温郁金种植痛点研发自动化采收机械,使亩均用工成本降低40%;依托温郁金共富工坊平台,对接相关制药企业整合12家专业合作社资源,建立“企业订单+专家指导+农户种植”机制,覆盖3000亩种植基地,带动600余农户年均增收2.3万元。通过机械化升级和产销对接,全镇温郁金深加工产品种类进一步拓展,并形成文化赋能、科技支撑、产业联动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让沉寂千年的窑火,照亮产业振兴的道路,是瓯窑青瓷博物馆的定位。该博物馆通过“瓯窑文物展+手工体验区”,让游客亲手拉坯、烧制,触摸瓯窑从东汉延续至今的独特魅力。瓯窑青瓷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吸引了10余名瓯窑匠人入驻,并推动陶山瓯窑与其他非遗项目跨界合作,开发茶器、香器、花器、陶艺品等系列产品,实现“瓯窑+”非遗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每年的产品销售额达500多万元。

    目前,瑞安拥有国有博物馆1家,省级乡村博物馆6家,非国有博物馆12家。其中,湖岭牛文化博物馆,是温州首家以牛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让“牛文化”跳出农耕叙事,变身亲子游的热门打卡地;南方喜俗博物馆借助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技术呈现传统喜俗,依托家纺企业和婚庆业态打造“喜文化”IP,带动周边婚庆产业,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

    当暮色浸染乡村,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研学作品满意地离开,村里的妇女、老人们又开始“乡村定制”……为瑞安共同富裕注入持久的文化底气,持续让静态文化“活”起来、传统技艺“潮”起来、乡村经济“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