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萧山日报

城市里的秘境

日期:10-01
字号:
版面:第03版:梦笔桥       上一篇    下一篇

  ■郑国芬

  每次,当我觉得心绪烦闷时,便会不自觉地到园子里去,与这里的植物和小精灵相处一会儿,烦闷便会瞬间消去,整个身心都清澈明朗起来。

  一只拇指大的小青蛙,趴在巴掌大的一片荷叶上,腮帮子一鼓一吸,正在静静等待飞虫入网。

  两只褐红色翅膀的小蜻蜓,前后并排着,停在一根细枯草上。听见有人走近,一只倏地飞走了,另一只依旧如如不动停在那里。

  河岸上,簇拥丛生的梭鱼草正开着紫色的穗状花序。河里密密麻麻浮着碧青的水草,水草间不停有米粒大的小鱼儿游走跳窜。

  那只吸在水边泥地上的福寿螺,背上的壳可真大呀……

  谁能想到呢,这仿佛乡间田野里的一景,却被我在城市一隅的公园里遇见。我蹲在岸边,满脸的惊奇好奇,对着同伴发出小孩子见到好玩意似的惊叹——它们勾起我许多童年时代的回忆,激起一个中年女人久违的童真。

  第一次来余暨公园,是多年前的一个黄昏,一位朋友带我进来。从萧山城区主干道金城路往东,穿过育才北路,再过铁路涵洞约百米,便到了公园入口。两座高大的仿古水车十分醒目地矗立在水中。据说11万余平方米的公园面积,水域占了一半。大浦河从官河起始,一路向东至山北河,余暨公园里的清清碧水,便是大浦河在城区繁华地段的一处停留。

  当初公园建成后取“余暨”之名,是为了与人民路上的永兴公园相呼应。“余暨”和“永兴”,分别是萧山在西汉和三国时期的古县名。用曾经的古县名为城市的两个公园取名,怀古之意油然而生。

  沿着林荫小道往里走,刚才的车水马龙热闹喧嚣渐渐被隔绝,世界安静下来。

  “好一个清幽安静的园子。”我心里赞叹。

  走过高耸的石拱桥,悠长的廊桥,古朴的木栈桥,奇趣的浮船桥,最后,我们站在迂回通达的石板桥上驻足远眺。黄昏的落日正散发出金色的光芒,倒映在河里,使河水显得暖意融融。远处的高楼,近处的绿树碧草,金色的落日,平静的水面,使人如在画中。

  桥在江南园景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点缀。作为城区最大的水景公园,余暨公园里有大大小小的桥十二座,而每一座桥造型都不同。在不同风味的桥上走,趣味亦各不同。用色调拙朴的枕木搭建的栈桥,行在上面好似走进了原始森林。用几只湖蓝色的小船并排连接而成的浮船桥,船面铺了一层渔网,显出在海边的风情……这些风格迥异的桥,巧妙地把园内各个景观串联起来,让观者移步一景,轻松且妙趣横生。

  又一个暮春的中午,和同事偷闲溜了进来,那是我第二次走进余暨公园。我们在一处睡莲池里停了下来,这不是法国画家莫奈笔下的《睡莲》图吗?翠绿、墨绿、淡绿,不同绿色系的睡莲叶子,舒展地平铺在水面上,或疏或密,或大或小,那么干净、宁静,没有多余的嘈杂,只有我们两个被眼前景物深深感动的观者。

  那一次,我们还遇见了一位老朋友,一只从高高树梢上垂吊下来的蓑蛾。小时候我们叫它袋袋虫,它正从自己织造的结实的房袋子里探出半个头,大概在觅食。这场景瞬间勾起我们久远的记忆,忍不住把它捏在手里看个究竟,不想,这小家伙被我们的唐突吓得缩进了窝里。

  这样的奇遇让我对余暨公园心生念想,得空便经常会去走一走,也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夏天的余暨公园也是看荷花的好去处。从知春亭进入,走进一条古色古香的长廊,荷花的盛景便在眼前了。这里的荷花虽不似湘湖那般开阔繁盛,却也别有一番意趣。你可以闲闲地趴着廊柱,吹着夏风赏荷,也可以走到荷池中央的石桥上,把自己嵌入在碧绿胭红的荷叶荷花丛里。此时的你,便如这池里的荷花般出尘无染了。

  与城市里其他公园不同,余暨公园胜在一个幽静,是城市里的一处小众秘境。偶有人桥上持竿垂钓,有人树荫下练太极,有人在河边自娱自乐舒展歌喉,却毫无喧嚣感,倒给安静的公园增添了些许生气。比起环境的清静,纯朴的原生态自然风光,让久居樊笼的人一走进园子,便如进入乡野般清新怡人。每次,当我觉得心绪烦闷时,便会不自觉地到园子里去,与这里的植物和小精灵相处一会儿,烦闷便会瞬间消去,整个身心都清澈明朗起来。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这样写给他带来内心安宁的地坛:“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我想,余暨公园于我,大概也是这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