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胜盼
秋日傍晚,静坐书房,透过窗棂,看着晚霞一点点布满天际,而后又悄悄地散去。翻开毕淑敏的散文集《恰到好处的幸福》,聆听幸福叩开心门的声音。燥热的心也随之沉寂下来。
《恰到好处的幸福》,45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一个主题一个故事,关于职业,关于亲人,关于孩子,关于闺蜜,关于自我,关于大自然,如春风化雨般直指人心,外在温润、内里凌厉,给人以希望和疗愈,帮人们用幸福呵护生命的尺度。45场与内心的对话,简短而不简单。
毕淑敏的散文总是平淡中蕴含绚烂的灵性,朴实中包藏奇思妙想,充盈着蓬勃之美。《提醒幸福》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锐捕捉到,习惯的提醒都是提醒灾祸的,从而导致“看得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鸦盘旋在头顶”。幸福是无所不在的,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胸怀,一种爱恋,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总认为幸福不提醒就跑不了,却不明白“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道理,“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所以,虽然人生充满坎坷和未知,但不能整日在忧愁中等待未知的明天,我们需要“提醒幸福”。
幸福是一种心境、一种意识,有时很具体,有时又很抽象。作者平静地讲述震颤着读者心灵,促使人思索幸福的内涵,体验幸福的价值和意义。书中序言作者以老卫生员教她消毒必须用75%的酒精这堂课作为本书点题高光。75%的酒精刚好可以破坏细菌表膜从而让药水渗透起到杀菌效果,浓度过高会让细菌表膜凝固,反而起到保护细菌的作用,无法杀死细菌。因此,作者得出结论:“酒精的浓度不能太高,过了那个最佳值,结果就适得其反。幸福也是一样,切不要贪得无厌。”
“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作者既反对物质主义的贪婪,也批判精神内耗式的苛求。她用一个个散文故事点破物质与幸福的关系,强调心灵的富足远胜于物质的堆积。同时,直指幸福的核心在于情感与精神体验,而非外在条件。“合理的期望,是在愿望与现实间找到平衡点。”强调调整心态的重要性,避免因过高欲望陷入焦虑。《人生有三件事不可俭省》中说,人生有三件事不可俭省。第一件事是学习,第二件事是旅游,第三件事情是锻炼身体。作者以烛光般温暖的文字,将“幸福”进行了诠释,教会我们构建合理的期望,学习面对幸福把握尺度,在欲望和现实中找到平衡。
真实是散文的生命,真诚是毕淑敏散文的品格。她从不隐藏自己的喜好或厌恶,不对自己的价值观念躲躲闪闪,而是将最真实的情感体验真诚地流露笔端。《谎言三叶草》中,作者以正确性原则为内在精神,辩证地分析了坦言和说谎的适应原则,毕淑敏说:“人总是要说谎的,谁要是说自己不说谎,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谎言在某些时候只是说话人的善良愿望,只要不害人,说说也无妨。”作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情感体验,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提到朋友,她说,“交往多年,知根知底、善解人意的朋友是那种你说起了一片叶子,她就知道风从哪里来的”。《研究真诚》中,作者更是明确表达:“真诚是一种勇敢坦诚的生活态度,它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毕淑敏的作品始终立足于现实生活,以女性特有的智慧和细腻,把她的所见、所闻、所感演绎得气象万千。她对生命存在有着智慧的思考,她常常于日常叙事中自然地流露这些水到渠成而又不乏深邃的哲理思辨。《精神的三间小屋》就是对生命存在做现实关爱的智慧思考。她提出我们应当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毕淑敏是一位跨界作家。她的散文不是廉价而又虚幻的心灵鸡汤。她的疗愈之道也并非简单的安慰,而是通过专业分析、真实案例和文学表达,引导人们正视痛苦、接纳自我,并重建与世界的健康关系。“无鸡汤却直击心灵”,阅读毕淑敏的散文是一种愉快的精神旅程,就如同与作者明澈的双眸进行默默对视、无语交流,读者始终能感受到“一种郑重”“一种尊敬”“一种信任”“一种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