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萧山日报

烟火流年忆清欢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08版:文化 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文/龙烟

  作家阿城曾经说过,思乡就是思饮食,思饮食的过程,思饮食的气氛。历来文人谈吃的作品多如繁星,而《雅舍谈吃》则是其中颇为璀璨的一道星芒。翻阅此书,宛如目睹一幅饱含温情的烟火长卷徐徐展开,那些字里行间镌刻着的温暖印记让人格外感动。梁实秋以妙趣横生的细腻笔触构建了无数次独特的寻味之旅,开启了对故乡风物与人生百态的深情回望。

  在梁实秋笔下,寻常饮食因为附着了亲情的底色,萦绕着一丝熨帖人心的温馨,令他在饱经半世风雨后,依然念念不忘。他怀念母亲细心熬制的核桃酪,一大家子团团围坐着剥核桃、刮枣泥,准备食材的活儿虽然繁琐,但在众人齐心协力之下,便也顷刻而就。母亲将泡得鼓胀的白米捣碎,拧出米浆后,混合着核桃屑与红枣泥放入一只砂锅似的小薄铫中熬煮,不多时,香气扑鼻的核桃酪勾得人食指大动。母亲把微微泛着紫色的浓郁甜汤分盛到三四个莲子碗中,孩子们捧起小碗慢慢啜饮,回味无穷。慢悠悠的午后时光融化在核桃酪里,不仅在当下平息了孩童腹内的馋虫,更为几十年后漂泊在外的游子种下了怀乡的根脉,让这一缕情思即便隔海遥遥,仍有来处得以溯洄。

  有关小炸丸子的回忆则多了几丝趣味。梁实秋写道,幼时住家的胡同口有一个名为“同和馆”的食肆,家中来客时常到此处叫菜外送上门,作为待客补充,而其中必有一道炸丸子,以餍稚子所望。有一回家人团聚闲坐时,小弟忽然没头没脑却又一本正经地发问“小炸丸子要多少钱一碟”,惹得稍大的孩子们哄然发笑,母亲却在好笑之余觉得心酸,立即派佣人买来这道小食。两三孩童纷纷伸手抓食,大快朵颐,心满意足。梁实秋直言,“事隔七十多年,不能忘记那一回吃小炸丸子的滋味”。最质朴的天伦之乐,最温柔的舐犊之情,全然凝结在那一碟酥松咸香的丸子之中。热烫烫的小炸丸子外脆里嫩,甫一触到佐餐的花椒盐,旋即激起一阵令人垂涎的丰富香气,氤氲在流年光影里,传递着脉脉的爱意与温情。读至此处,我忽然懂得那是一种名为“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感慨与思念,它们隐匿在普通的一饮一啄中,总在不复可得的时刻忽而蓬勃萌发,令人长嗟,乃至落泪。

  思亲之外,《雅舍谈吃》也是梁实秋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深深眷恋,那些具有地道老北京特色的食物,成了牢牢串联起家乡记忆的纽带。他写豆汁儿之妙,一在酸,二在烫,三在咸菜的辣。夏日清晨,就着喷香的焦圈,吸溜吸溜地小口喝着豆汁儿,舌尖在经受了辣味与滚烫温度的洗礼后一阵阵发麻,连带头面上直发热,最后浑身大汗淋漓,非北京人不能领略其中痛快。此外,凝冻酥酪香甜冰凉,且带有一丝酒香;信远斋的酸梅汤入口浓酽,酸甜生津;饽饽铺代制的时鲜藤萝饼、玫瑰饼花香浓馥,远胜寻常;咸水栗子冷热皆宜,别有风味……这些人人均可享受的消闲零嘴儿,不仅承载着老北京独特的烟火气息,更折射出北京人顺时而食、自得其乐的生活哲学,读来令人心驰神往。

  《雅舍谈吃》中也不乏梁实秋在美食上的颇多“奇遇”。他以精准犀利而不失诙谐的口吻,将有关“吃”的趣闻轶事娓娓道来,文字亲切、平和而包容,雅俗兼美。他曾忆起随父亲在东兴楼宴饮,切身感受到了“规矩森严”的大馆风范——不可因嫌上菜慢而敲得盘碗作响,否则柜上会即刻令跑堂的表演“卷铺盖”以赔不是。他也曾发自内心地欣赏平民小吃店“灶温”中一位赶车人坦率粗豪的吃相——叫一碗炖肉,卷起比拳头更粗的饼,双手扶着,左右啃食,直吃得青筋暴露。而一次吃鲍鱼面的经历,被他写出了几近《游侠列传》一般的得意与潇洒。下榻友人家,他在半夜偶然用苏打片治好了厨子老王的胃痛,老王随即从橱柜中摸出一罐平日主人舍不得吃的鲍鱼,切做细丝,连原汁煮出冒尖的一大碗面作为回报。满室异香惊得主人从睡梦中清醒,却见木已成舟,只好徒呼负负。桩桩件件趣事,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俊不禁。

  《雅舍谈吃》告诉我们,味蕾深处,凝聚着最真实的生活质感;寻常食事,蕴藏着最深厚的人文情怀。梁实秋的文字不事张扬,却带着直抵人心的温度与力量。读罢此书,再看日常吃食,心底便多了一份对当下的热爱与珍视。毕竟,能在烟火流年中尝出人生百味,遇见人间清欢,才是生活最本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