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萧山日报

传统戏剧发展 要让更多年轻人“入戏”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03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评论员  周珂

  前不久,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鸣锣开幕。本届戏剧节的参演剧目,涵盖20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滑稽戏、木偶戏等不同戏剧艺术门类,题材异常丰富,可谓经典与新锐碰撞,传统与创新交融。

  戏剧节期间,出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剧场里,年轻观众越来越多了。他们为舞台增加“青春流量”的同时,还凭借对世界的独特感知、对现实的犀利洞察、对情感的别样表达,让戏剧艺术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首先要知道的是,年轻人为什么愿意走进剧场?戏剧是“活”的艺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戏剧在题材、演绎方式等方面求新求变,用年轻化的表达吸引了新一代的观众。从效果来看,当代戏剧在视觉呈现、音乐设计、舞台展示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为观众带来极致的美学享受。比如,昆剧《牡丹亭》在拙政园实景演出,巧妙地将园林化为舞台,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诗意。

  吸引年轻人“看戏”只是第一步。让他们“入戏”,才是戏剧艺术长青的核心。所谓“入戏”,是观众从短暂兴趣到长期热爱,从文化消费到情感认同的升华。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年轻人面临着各种压力。剧场像是一个乌托邦,纯粹又难得。观众通过与剧中人物共情,获得情感释放和精神慰藉。这种疗愈效果是其他娱乐形式难以替代的,也是年轻人愿意“入戏”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技术的创新重构了观演关系、空间的创新打破了观演边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观众对戏剧“阳春白雪”的距离感,让戏剧欣赏从单一的剧场体验转变为多维度、跨时空的沉浸式旅程。

  此外,文旅融合的方式,延伸着“入戏”的体验链条。杭州将戏剧节与文旅资源融合,推出系列文旅消费优惠,实现从“一出戏”到“一趟旅程”的消费升级。这种“戏剧+文旅”的模式,有机会将一个节的热度,转化为文旅市场的长期魅力。

  当然,让更多人“入戏”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戏剧人坚守“十年磨一戏”的匠心。磨戏,“磨”的不仅是剧本的深度、舞台的表现力,还是作品对现代观众审美的适应能力。为此,也希望更多戏剧人做坚守理想、敬畏舞台、尊重观众的长期主义者,以匠心赢得真心。

  它还需要行业打破“自说自话”的困境,触达更广泛人群。戏剧的“入戏”过程,本质上是其社交属性与文化价值的双重释放。行业要通过新兴传播技术,放大戏剧的社交媒体属性,让年轻人可以通过戏剧表达自我、连接同好,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

  年轻人从“看戏”到“入戏”的转变,也是戏剧艺术向年轻化、生活化、社会化的转变。戏剧节的举办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让这种“入戏”体验延续到日常生活中,使戏剧真正成为年轻人亲近的生活伴侣。这种深度互动与融合,必将推动中国戏剧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