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萧山日报

全流程公益陪诊值得推广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第03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以老年人为代表的群体“就医难”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谁来陪他们看诊?为解决这一问题,新兴的陪诊服务正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萧山城厢街道太平弄社区为社区内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全流程公益陪诊服务的实践,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启发。

  在该社区,高龄独居老人向社区提出陪诊申请后,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安排志愿者上门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就医需求,帮助老人预约就诊时间。就诊当天,专业陪诊师与志愿者全程陪同,协助老人取号、问诊、取药。该服务推出以来,已累计为19位老人提供21人次的贴心服务,切实解决了高龄独居老人“看病难”问题,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

  高龄独居老人就医,普遍面临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对医院流程不熟悉等难题——挂号排队耗体力、科室分布易迷路、医生嘱咐怕遗漏。太平弄社区提供的全流程公益陪诊,从前期上门了解情况、预约时间,到当日陪同步行、取号问诊、协助取药,相当于为老人配备了“专属就医助手”,不仅缩短了就医时间、提高了效率,也消除了老人独自就医的不安全感,正如社区一位老人所说“心里踏实多了”。

  当然,这其中值得点赞的,不只是解决了独居老人的“就医难”问题。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陪诊行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市场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定价混乱,从每小时50元到300元不等,部分平台还存在“临时加价”“捆绑消费”等乱象。更严重的是,患者隐私保护缺乏规范,曾有陪诊员泄露患者病历信息,从而引发法律纠纷。

  而由社区出面,主动对接有资质认证的社会公益社团开展公益陪诊,相当于为老年群体搭建了一道“过滤屏障”,从根源上规避了市场化服务的诸多风险。

  同时,“专业陪诊师+志愿者”的组合模式,相当于“社区背书+熟人服务”的双重保障,让老人就医过程中可以更放心。

  事实上,社区公益陪诊并非个例,而是已经在多地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如上海市宝山区自去年七月起,在区内仁和医院、庙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党员志愿者陪诊,后推广至全区所有公立医院以及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静安区也在试点“社区陪诊员”制度,联合街道、医院、志愿者组织,建立“15分钟就医响应圈”。

  这些服务的落地,自然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上海市出台《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为各区开展服务提供指导,同样也是在政策的激励下,多个区启动陪诊服务试点。而太平弄社区的公益陪诊服务,也获得了城厢街道第四届公益创投项目的认可,获得了资金的支持,确保服务可持续推进。

  既然这样的模式已经有了不少成熟的先例,我们也期待萧山能涌现更多这样的尝试,让公益陪诊服务多点开花,为更多独居老人撑起健康“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