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争议
关键在于尊重消费者的认知
日期:09-16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最近,一场“预制菜之争”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日前,罗永浩在社交媒体公开吐槽西贝“使用预制菜且定价太高”,并且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西贝则断然否认,坚称“按国家规定,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西贝坚决否认自己有预制菜的底气,或许来自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根据该文件对预制菜的定义,预制菜是工厂生产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而中央厨房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或成品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全国连锁餐饮企业,大多采用中央厨房模式,也就是说,按照这个定义,中央厨房配送的菜肴,还真不算预制菜。
然而问题是,首先,该文件并非具体的执行标准,事实上预制菜的国家标准体系尚未出台。其次,这样的定义,与普通消费者的认知差异较大。通常,消费者判断预制菜的标准,无非是现场处理制作以及食材的新鲜程度。商家一味强调定义,并没有解答消费者的疑问,显然无法让消费者真正信服。
消费者对菜品的要求,其实就是两个方面,一是价质匹配,二是食品安全。所谓价质匹配,就是菜的质量要对得起价格。越是上档次的餐厅,消费者就越讲究食材的质量和新鲜程度,越讲究厨师的水准,这是中餐的传统。经过冰冻处理、保质期长达一两年的包装半成品食材或净菜,可能按照定义来说不算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里,实在算不上新鲜。
其次,消费者为中高档餐厅支付的菜品费用中,包括更多的人力成本,也就是厨师现场制作的成本。如果都是中央厨房统一制作,商家是省了厨师成本,但消费者却多付钱了,当然会觉得不值。
换句话说,消费者在意的其实不是菜品是不是预制菜,而是预制菜该卖预制菜的价格。商家把预制菜当成现制菜卖,是在愚弄消费者,这才是消费者最不满意的地方。比如售价二三十元的菜,只要保证食品安全,商家用预制菜,消费者不会有什么意见;但是上百元乃至几百元的菜品,商家要还是解冻复热那一套,消费者肯定不会接受。
再者,很多消费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中央厨房到底是干什么的?理想中的情况,中央厨房是餐饮的中枢,统一加工新鲜食材,再配送到各个门店,确保口味统一,食品安全。但问题在于,如果中央厨房直接从预制菜工厂采购预制菜,难道经中央厨房过一遍手,预制菜就摇身一变,不是预制菜了?中央厨房模式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降低成本,那又如何确保商家不会为了进一步“降本增效”,以中央厨房之名直接采购预制菜呢?这套流程又不公开透明,消费者有怀疑和担心太正常不过了。
所以,商家不要急着教育消费者什么是预制菜,而是要充分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以行动打消消费者的顾虑。生产过程可以公开,随时可查可验,让消费者对食材放心;菜品是现场处理制作,还是中央厨房处理后送到现场制作,也可以大大方方在菜单上标明,让消费者自己选择,明明白白消费。消费者到餐厅是来吃饭,又不是来接受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