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萧山日报

117名学校“领头雁”作答“共筑强校新时代”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05版: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也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推进的重要节点。萧山教育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前行,对校级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新任校级干部入职培训中,区教育局创新采用“立方体培养模型”,为全区新任校级干部提供系统性能力提升方案,努力让这些学校“领头雁”们,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校园安全治理、财务管理规范等六大核心模块的立体化课程,以及红色教育基地研学与实战化情景演练,精准把握教育政策,深入理解学校管理,有效提升领导能力,从而为萧山加快建设“教育强区”、擦亮“尚学萧山”品牌筑牢根基。其间,117名学员围绕“奋进‘十五五’,共筑强校新时代”这一主题,结合自身经历和所在学校特点,集中论证主题要义,增强主题认识,明晰新时代强校建设的路径与使命。本期教育版面,我们从中选取了12位书记、校(园)长的思考和观点进行展示,为新学期积蓄奋进的力量。

  ■本版文字整理  记者 朱颖华

  数字赋能  研训创新

  促进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

  萧山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  沈良

  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十五五”时期,教育领域将以数字化为战略引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作为教育系统的专业智库和实践引领者,肩负着推动区域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使命。我们将主动担当作为,充分发挥作用:深化研训改革、创新研训方式、提升研训实效;研究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方法,探索智慧育人新模式;研究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奋进“十五五”,全体教育研究工作者将牢记使命、锐意进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思维,深化教育研究,服务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实践,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影为媒  一校多品

  创新人才培育的破壁实践

  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校长  周政权

  面对教育强国战略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萧山六中以“影视+”美育为突破路径,将育人模式从传统的追求“标准答案”转换为聚焦创造力、审美力与实践力的“未来答案”。

  学校以影为媒,创新“基础—专业—实践”的课程体系,推行“双导师制+项目制”的培养机制,实现了“教学—实践—产品”的成果闭环,让学生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在2025届省艺术统考中,萧山六中传媒类平均分高于省艺考标准线40多分,最高分271分位列全省18。学生自主创作的多部作品闯入全国赛事,得到“学习强国”平台的推介。

  通过“影视+乡村振兴”等社会服务项目,萧山六中赋能地方文旅,积极扩大教育影响。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一校多品”升级工程,让“未来答案”在更广领域绽放光彩。

  围绕“四个聚焦”推进高质量发展

  奋力打造“尚学萧山”农村强校样板

  萧山区河上镇初级中学书记、校长  何阳

  河上镇中以打造“尚学萧山”农村强校样板为目标,坚持“小步子,快节奏”发展策略,围绕“四个聚焦”推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聚焦立德树人,学校以“龙马精神”为统领,活化课程思政;以德育积分制为载体,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聚焦队伍建设,学校以教研促提升,开展“多层次引领、多维度互动、多向度表达”的校本研修新样态实践。聚焦课程改革,学校深度开发《动手过大节》等校本课程,让课堂引领学生爱家、爱乡、爱国。聚焦资源整合,学校特聘非遗传承人、乡镇企业家为讲师,将乡镇企业、农庄果园作为第二课堂。社会即学校,实践即学习的大教育生态跃然纸上。在全体教师和家长用心、用情、用智地协同努力下,每一个孩子将被看见、被托举。

  文化为根 师生为本 协同为径

  “三维聚力”筑牢强校发展之基

  萧山区湘湖小学校长 戴洁儿

  在高质量发展中,湘湖小学始终在特色强校之路上行稳致远。

  学校深挖湘湖文脉,将地域文化基因嵌入课程全链条,从“印象湘湖”课程迭代到校本教材开发,既以学术深度培育核心素养,又借本土情怀厚植人文底蕴,为强校建设注入独特精神内核;构建“教学相长”生态,以多元评价释放学生潜能,同步助推教师理念与能力升级,让师生双向奔赴的内生动力,为强校建设提供不竭动能;打破“校内闭环”,推动校内特色空间与课程深度融合,打造“湘湖大脑”链接家校社资源,形成开放协同的“育人磁场”,通过机制创新激活跨领域教育增量,为强校建设拓宽发展维度。

  文化为根,筑牢创新之基。师生为本,激活内生动力。协同为径,拓展育人生态。在此三个维度中,学校牢牢构筑强校发展之基。

  以数字化赋能新质教育

  构建无边界学习新生态  

  萧山区长山小学书记、校长  何雪君

  当数学公式在智能平台上被用于模拟社区垃圾分类的最优路径,当《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通过云端协作成为学生与异地伙伴共同策划跨校文化节的行动纲领,当戴上VR眼镜的学生与“复活”的屈原展开一场关于家国情怀的沉浸式对话……我们正见证着一种新质的教育图景:教学不再囿于教室,而是借助数字技术走向开放、融合、智能的新样态。

  “新质教育”之“新”,在于以数字技术驱动教与学的系统性重塑。“新质教育”之“质”,体现在打破边界,学习延伸至家庭、社区与网络空间,构建全域泛在化的学习生态。 由数字技术驱动、无边界延展的创造性学习场正是“新质教育”在新时代所承载的深层价值与发展方向。

  从赋权到共生

  以儿童视角

  治理驱动幼儿园高质量发展

  萧山区南站幼儿园园长  颜玲琳

  萧山幼教人以儿童视角治理驱动高质量发展,探索从“管理”到“共生”的模式转型,将儿童视为权利主体与共建者。

  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积极搭建实施框架:一是儿童赋权,通过个体、集体、社区三位一体参与体系,建立儿童民主管理机制;二是课程革命,开发生成性课程,以儿童为课程之源,基于兴趣与需求师幼共建动态内容;三是环境赋能,融合物理与数字技术,构建可感知、可交互、可进化的智慧型成长空间;四是教师转型,从认知重构、工具赋能、制度保障,逐步推进教师成长为生成性课程的设计师、智慧型环境的工作师、儿童成长的合伙人。

  我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每个孩子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规则的制定者和未来的创变者。

  三中新疆班实践

  普通高中的创新人才突围模式

  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副校长  陈华荣

  普通高中的创新人才不能“温室”培养,更不能“放任式生长”,要从学校历史、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师生队伍等实际出发,整合校内外资源,提出并实践适切本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自2010年8月承担新疆班任务以来,萧山三中针对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习惯、能力特长、学习热情等方面的实际,提出三中新疆班创新人才突围模式:文化熏陶,激发学习斗志;直面短板,汇聚各方力量;优化评价,助力拔尖创新;重构研训,提升专业能力。

  在多年的实践中,三中新疆班获得了浙江省新疆班文理科第一名等好成绩。2025年高考,三中新疆班3位同学考入北京大学(累计15位同学考入清北)、41位同学考入985院校。这一创新人才突围模式,助力“浙·疆”教育共富,彰显了三中人的智慧与力量。

  从“标准答案”到“未来答案”

  高中强校的创新人才突围战

  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 校长  陈松

  当“人才兴校”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当全球竞争从技术比拼转向人才创造力争夺,一个关键问题亟待回答:高中教育如何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从“标准培养”转向“个性孵化”?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基石,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萧山十一中积极响应“人才兴校”战略,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引领下,学校构建了“三位一体”学生培养体系,以“思政引领、分层育才、特色发展”为核心,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是追赶时代的脚步,而是定义未来的方向。高中教育不再仅仅是青春的驿站,而将会成为改变世界的起点。

  以强师之举铸强校之魂

  筑牢基础教育根基

  高桥金帆实验学校书记、校长  方燕丽

  新征程,需要筑牢基础教育根基,关键在于以强师之举铸就强校之魂。高桥金帆将以此为纲,多措并举:

  一是立德铸魂,以“金帆标准”锻造有情怀、有担当的教师队伍,让“爱生潜心”成风,以师德育品性。

  二是提质增效,紧扣“双减”与新课标,优化课堂与作业设计,强化五育融合与跨学科实践,以教学硬核能力驱动高质量发展。

  三是梯队续航,完善教师成长体系,畅通分类发展通道,激发团队整体活力。

  四是生态聚心,切实为教师减负赋能,强化保障与人文关怀,提升职业荣誉感与幸福感。

  学校将通过固本强师,努力打造学生向往、家长放心的成长乐园,为学生终身发展与民族复兴伟业夯实基础。

  以培促干  砺行致远

  开启新时代强校建设的新征程

  萧山区盈丰小学书记、校长  李慧

  新时代的“强校”建设必须紧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为校长,需要不断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治校办学的具体行动:以“大思政”育人为统领、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基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法治安全”为盾牌,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以“精细治理”为工具,优化学校内部管理,提升办学效能;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新学年,盈丰小学将聚焦高质量发展,夯实育人根基,坚持改革创新,为全面推进新时代强校建设贡献力量。

  以文化为脉  筑强校之魂

  幼儿园在地文化育人实践新路径

  萧山区开元广场幼儿园书记、园长  田露雯

  站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起点,教育的“强基工程”更需扎根本土、滋养童心。作为毗邻湘湖的幼教者,我们以“城山怀古”为载体,将地域文化融入浸润式育人实践,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以文强校的特色路径。首先,让文化资源成为看得见的课程。我们立足“儿童视角”,梳理城山遗迹研学点,将历史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课程内容,筑牢强校根基。其次,让文化探究成为会生长的实践。我们依托主题场域,以六大研学形式引导幼儿合作创新、观点碰撞,触发强校活力。再次,让文化认同成为能延续的基因。我们以小演员团、小播音团为载体,联合家园社协同发力,推动文化浸润从认知走向认同,彰显强校底色。

  打破时空围墙

  以儿童视角构建托育时空

  萧山区世纪博奥幼儿园书记、园长  沈海霞

  随着家庭结构多样化与社会发展,高质量托育已成为普遍需求。托育教育需提供响应性环境、情境化体验和情感互动,构建“发展支持型生态”,打破传统时空界限。第一是空间重构,创设以童为本的“一米家”,托育空间应有自己的空间哲学,不同于简单改造的小班教室,它应像家一样温暖,重视归属感、亲切感、松弛感与安全感,让孩子在如家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第二是时间重塑,建立顺应童性的“大时间”节律,打破机械化切割,设立30分钟弹性单元与1小时未规划时段,尊重婴幼儿独特的学习节奏,让时间安排更贴合其发展需求;第三是生活联结,推动开放边界的“自然家”共生。我们将向自然借教室,借助30+自然资源帮助孩子在亲近自然中适应集体生活,将依恋从人扩展至自然万物,从而带领孩子实现更全面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