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萧山日报

民间艺术赛事凭啥“圈”人气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03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最近在萧山,首届“高手在民间”艺术大赛人气很旺。从海选到复赛,再到复活赛、半决赛,赛事热度持续高涨,每场都吸引了众多观众。

  民间赛事,凭啥“圈”人气?

  首先,赛事很全面,涵盖声乐、器乐、舞蹈、戏剧等多个门类,有才艺者皆可登台,为市井街巷中的“民间艺术家”们创造了登台展示的机会。这些民间高手不仅带来了才艺,还有故事。

  23岁的视障选手单泽华曾凭借二胡获得浙江省器乐大赛金奖,他带来的不仅有乐曲的旋律,还有令人动容的那份对艺术的执着;自费十余万元组建民间戏曲团队的李红才,今年49岁了,但他那颗热爱戏曲的心绝对年轻;三位“新萧山人”组成的女子舞蹈团,在台上展现出极高默契,也展现出扎根这座城市的热忱。

  赛事门类全面,参赛选手有实力也有故事,这样的赛事,很难不吸引观众的目光。

  事实上,民间赛事“圈”人气,不仅与参赛选手的精彩表演有关,也与赛事本身的草根特质有关。在舞台上,每一位热爱艺术的选手都会“发光”,这样的状态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对于台下的观众而言,也能因此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无限快乐。

  近年来,不少草根赛事都火了。比如这样的“高手在民间”艺术大赛,又比如这个夏天占据绝对关注度的“浙BA”。这些赛事的主角都是普通人,但这些人站上了草根赛事的舞台,都变得无比耀眼。

  以这场“高手在民间”艺术大赛为例,不设参赛门槛,登台的选手都是因为喜欢艺术,所以才深入学习钻研。对于台下观众而言,这些台上的选手,可能是同村的邻居,也可能是工作上的同事,这样的“亲切感”是有魔法的。

  此外,这样的民间赛事,也会让一些观众产生代入感——以后是否自己也能从观众“升级”成参赛者,去感受比赛的魅力?这也为赛事累积了不少“忠实粉丝”。

  除了参赛无门槛,想要围观赛事,也没有门槛。一些定位更为高端的赛事,会设置高昂的门票,观众必须坐在远离舞台的观众席上,即便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内,观众会明显感受到和选手间的身份区别。但像这样的民间赛事,选手和观众的距离很近,可能只是饭后散步时候路过比赛现场,被台上的节目吸引了,路人就变成了观众。

  所以,再问这样的民间赛事,凭啥“圈”人气?凭的是“高手在民间”的力量。

  这样的赛事,往往是“全民的狂欢”,台上选手有参赛的乐趣,台下观众有观赛的享受,在这样的氛围中,平凡人因热爱而耀眼,文化艺术的感染力被无限释放。不要忽视民间赛事激发的无限可能,最终产生的效应会超越赛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