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周珂
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佐证,也是城市文脉传承的重要依托。比如,杭州大运河沿岸的“工业锈带”变身为“文化秀带”,上海杨浦滨江的“新质秀岸”段定位为“百年新秀带·活力桥头堡”。
前不久,又有好消息传来:杭州拱墅区大运河沿岸的LOFT49(杭实创意中心)二期对两座工业遗存建筑进行了完整的保护更新,围绕文化创意、数字创意、科技创新三大产业,打造“产业办公+开放街区”的创意城市先行区,将在今年年底开园。
这些地方解锁工业遗产的重生密码,让其散发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成功“出圈”。近年来,借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一批又一批工业遗产被激活,但真正“出圈”的其实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工业遗产的挖掘力度不够,只用空间进行引流,没有真正讲好工业遗产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是开发模式有限,带来的体验比较单一,游客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要从斑驳的工业躯壳中破茧,工业遗产焕新贵在活化利用。不只是简单地保留外壳,而是要让沉睡的工业遗产开口说话,将历史记忆与游客情感共振。比如,重庆工业博物馆由部分老重钢型钢厂厂房改造而成,游客走进其中,映入眼帘的就是1905年英国生产的8000匹马力双缸卧式蒸汽原动机,之后还能欣赏到“百年风华——重庆工业发展史基本陈列”。这样的展现方式,将一个城市的工业底蕴极为生动地呈现在游客面前,真正实现了活化的价值。
要在激烈的转型浪潮中突围,工业遗产焕新成在特色塑造。每个工业遗产都有独特的基因,千篇一律的开发只会失去灵魂。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方可塑造出金名片。江西上饶望仙乡的望仙谷曾是废弃矿山。当地政府引进专业团队,依托独特的花岗岩峰林地貌,曾被污染的花岗岩河道被打造成为峡谷漂流,望仙谷景区以峡谷漂流为旅游发展切入点,一步步打造出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在社交平台热度一直居高不下。2023年,望仙谷景区接待游客369.1万人次,总营业收入达到4.14亿元。废弃矿山成为网红打卡景点,就是一次避免同质化开发的优秀实践,实现了工业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的共赢。
此外,在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工业遗产焕新还要强调融合共生。工业遗产焕新从来不是孤立的项目,而是城市更新点、线、面的有机串联。上海杨浦滨江,是杨浦区内毗邻黄浦江的岸线地段。为推动黄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杨浦滨江逐渐从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为上海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这种融合,跳出了“盆景式保护”的局限,真正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
城市发展需要向前看,也需要回头看。工业遗产是时间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参与者。期待更多因地制宜、求新求变的举措,让工业遗产绽放光彩,为城市留住记忆、增添魅力,形成有影响力的工业文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