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萧山日报

塘坞之战遗迹
记录了军民共御外侮的峥嵘岁月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02版:深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沈佩兰故居纪念馆内的“国尔忘家”牌匾

  记载沈佩兰毁家歼敌事迹的《民族日报》

  俯瞰塘坞自然村,鳞次栉比的民居静卧山坞

  塘坞山上国军挖掘的战壕遗址

  (摄于2005年)

  抗战烽火,燃遍河山;悲壮岁月,铭记永远。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报联合区委党史研究室(区地方志办公室)推出“如你所愿”系列报道,通过走访萧山区域内曾发生过抗日英勇壮举的遗迹、保存抗战珍贵历史遗存的纪念馆等,以铭记萧山军民参与抗战的历史记忆,感怀萧山儿女为抗战胜利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铭记血的历史,是为汲取力量。珍惜当下的和平,方能开创未来!

  ■文/摄 记者 王美琳 朱佳鹏 孔鹏飞

  通讯员 陆宏琨 黄坚毅

  义桥镇昇光村,是一片有着优良革命传统和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热土,其中的塘坞自然村,坐落于茅草湾山坞中,因村西曾筑有一条堤塘,故称“塘坞”。

  1940年2月17日,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国军队在乡村女教师沈佩兰的协助下,全歼日军一个辎重中队200余人,被视为萧山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战绩。

  塘坞大捷,是中国军民同仇敌忾、舍家为国的壮烈篇章。85年弹指一挥间,但那段烽火连天的记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仍深深植入这片土地的肌理。

  军民合围

  一战缴获敌军全部辎重

  步入塘坞自然村,鳞次栉比的民居静卧山坞,晨光熹微,偶听几声虫鸣。唯有几段村人口耳相传的记忆,仍倔强地留存着当年的痕迹。

  根据《抗日战争在萧山》等记载,1940年2月15日,日本侵略军由钱塘江元宝沙渡江,经许贤乡向浙赣铁路沿线进犯。驻守富阳岭下的192师闻讯后,派出119团把守猫头山进行伏击。日军不备,仓皇应战,双方展开了殊死激战,最后日军不支,被迫退入塘坞村吴氏祠堂。119团包围塘坞,形成对峙局面。

  祠堂今在何处?我们四处张望,只见一片芳草萋萋的空地,义桥镇文化广播站原站长黄坚毅告诉我们,曾经的吴家祠堂就在这里。

  “这里是塘坞之战的主阵地,现在都盖了新的民居了。当时这一片房屋属于吴家,高高的门楼,面积比较大。”黄坚毅说,“当时日本人退守塘坞村,就驻扎在祠堂附近。他们把武器弹药放在祠堂,在祠堂西墙外的沈佩兰家设了一个指挥部。”

  80岁的村民吴祖兴对此处较为熟悉,他带着我们,越过吴家祠堂遗址,走到了两栋民居交界处。“这里原本还有数株合抱大的香樟树,当时日军架起了几座机枪,就隐蔽在树上。”他回忆道。

  当时国军不明敌情,久攻不下,且有一定伤亡。之所以发生转机,离不开军民同仇敌忾,其中,乡村教师沈佩兰的报信行为,是这场军民协作中的重要一环。

  “我小时候见过她,个头高,身形好,是大家闺秀的模样。”提起沈佩兰,吴祖兴打开了话匣子,“吴家在我们村称得上是大户人家。沈佩兰是嫁到这边来的,当时吴家的男主人在外经商,她留守在家,发现敌人,就找到机会潜出家门,赶到中国军队阵地报告情况。”

  根据史料记载,弄清敌情后,119团迅速发起进攻,集中火力用迫击炮猛轰祠堂和隔壁沈佩兰家,日军顿时失去屏障,乱作一团。192师又兵分三路,中路由何家桥直攻塘坞,左翼向塘坞村后的安山湾迂回前进,右翼由观音桥出击,三面包围,终于全歼塘坞200多名日军,缴获了敌军全部辎重。

  顺着这几座大宅朝北走,沿着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就到了里庵坞山。山前的开阔地,就是沈佩兰与其夫吴寿彪的合墓,墓包呈圆形,块石垒砌,前置一石质墓碑,刻有“沈佩兰吴寿彪之墓”的字样。周围毛竹丰茂,草色青青,阳光和煦,温暖着后世人。

  家国抉择

  沈佩兰用炸毁17间祖宅换取一场胜利

  日军入侵塘坞的情形是怎样的?沈佩兰是如何通风报信,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做出了毁家纾难的决定?怀着诸多问题,我们向沈佩兰的孙子吴兰天(因其出生即是沈佩兰亡故之时,家人取此名,意寓佩兰归天)求证,希望能将这场战斗的细节拼凑完整。

  沈佩兰是戴村镇沈村村人,出生于一个秀才之家,1920年嫁义桥镇昇光村塘坞吴寿彪为妻。“奶奶喜欢写日记。我对她的了解,基本上是来自爷爷、爸爸、大姑妈的讲述,再对照奶奶的日记。”

  “那一天是正月初八,我奶奶从义桥回村里,碰见几个村民逃出来,样子很慌张,这时候就看到,四五个鬼子在村庄里面,背着枪在走。”吴兰天说,待沈佩兰赶回,发现家早已被日军侵占。

  镇定过后,沈佩兰从一侧边门飞奔上山寻找部队,报告日军躲藏的方位。当时有个叫欧志恒的军官,先派了一个排的人,跟着沈佩兰回村。等他们走到樟树那里,鬼子的机枪手开始扫射。据吴兰天所说,大概阵亡了18个战士。

  “指挥部说,日寇盘踞的吴氏祠堂正好在山上守军的炮火范围内,祠堂南面正好连着吴家的十几间楼房,楼房会挡住炮兵的视线,影响火力发挥。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吴氏祠堂和吴家的十几间楼房炸毁,才能消灭日军。”

  部队在等沈佩兰表态。这个抉择无疑是艰难的,毕竟是生活了多年的祖宅。吴兰天说,那时候沈佩兰一定是很痛心的,但是她心里头更明白“没有国,就没有家”,当即表态:“只要打退日本鬼子,烧掉我家房屋也值得!”

  她的深明大义,是中国千千万万百姓支持抗战的缩影。军民的信任与协作,在此刻凝聚成无坚不摧的力量。

  于是,中国军队按既定方案一举将200多人的日寇全部歼灭,还缴获了全部辎重,包括战马30余匹、各种弹药300余箱及数百担军用物资。而沈佩兰家及邻居共计20多间楼房连同一切动产全部毁于一炬。

  当时东南地区最著名的报纸之一《东南日报》刊登题为“巾帼英雄”的通讯,报道了沈佩兰毁家纾难的义举,称赞她“如此巾帼弱女,不畏艰险,实属难能可贵,求之须眉亦非易得”。《大公报》《扫荡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为褒扬沈佩兰的英勇行为,国民政府为她颁发“国尔忘家”四字匾额。

  从烽火岁月到美丽乡村

  精神火把照耀当下

  如今,春风拂过竹海,被炸毁的房屋废墟之上,村民们盖起了崭新的民居。

  自从2005年塘坞村被合并进昇光村后,该村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挖掘和传扬红色文化、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2022年,昇光村成功通过美丽乡村、数字乡村验收,硕果累累,发展出“红色文化+产业经济+村庄治理”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打开了发展的新天地。

  不仅如此,昇光村深耕“名医故里,红色昇光”文化品牌,建成革命历史纪念馆、巾帼英雄沈佩兰墓、村史馆等文化场所,打造了“昇光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游”等线路。

  从昇光村党群服务中心出发,沿着村道漫步,一路上,呼吸着泥土清香和鲜花芬芳,沿线的儿童公园、咖啡馆、露营基地等新业态,为这个古老的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

  看着村子里角角落落的变化,吴兰天越看越欢喜。他现在担任义桥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员,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感受先辈们的英勇无畏。

  2015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以沈佩兰毁家纾难、抗击日寇的事迹为原型而改编的数字电影《忍无可忍》,在义桥何家桥等地拍摄完成,并登陆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

  沈佩兰的娘家——戴村镇沈村村,也在2019年修缮了沈佩兰故居,并开辟为纪念馆。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到这场战役,体会中国军民展现出的顽强不屈精神,让这段尘封的历史,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沈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沈勤建说。

  历史从未走远。这片土地发生过的故事,从未淡出过人们的生活,每当微风拂过,竹影摇曳,老人摇起蒲扇,我们似乎又会被拉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在这场战役中流过血、负过伤、牺牲了的中国军民,用行动回答了家国之问。这片他们热爱、守护、为之奋斗过的土地,正在焕发新的生机。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建设者们,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