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萧山街头五颜六色的共享电单车是越来越多了。共享电单车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在一些道路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上,乱停乱放的共享电单车占据大面积的道路,严重影响了正常交通秩序。
共享电单车造成的乱象,还不只是乱停乱放,一些骑车者的素质也不敢恭维。在城区的道路上,不时可以见到不戴头盔骑共享电单车者驶过。设计上只供单人骑行的车辆,竟被开发出一人蹲踏板,一人骑车的杂技式骑法,更不用说骑车到机动车道与汽车共驰的“壮举”了。
不仅如此,为了轻量化,大部分共享电单车采用了锂电池,在高温下露天曝晒,存在安全风险。也就是说,从静到动,共享电单车都构成了安全隐患。
有人说,共享电单车乱象根源在人。这话当然没错,如果每个人素质都很高,那必然不会乱停乱放,也必定会严格按照说明,戴好头盔,单人骑行,共享电单车乱象根本就不会存在。然而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脱离现实谈理想,无助于解决问题。人的素质确实是关键,不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升人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共享电单车乱象最好眼下就能缓解甚至解决。
需要指出的是,共享电单车运营商也要对造成的乱象负责。诚然,共享电单车对解决群众短途出行的难题、打通“最后一公里”可以起到很多作用,也很有市场潜力,但是超出合理数量的投放、缺乏严格限制的使用门槛,无疑也助推了共享电单车乱象的形成。共享单车如何从欣欣向荣变成一地鸡毛,殷鉴不远,已是共享经济的经典案例,运营商不可能不参考这个教训:无序竞争乃至恶性竞争对市场环境的破坏,加上约束乏力之下的人性幽暗,发人深省。然而运营商为了扩张市场无视教训,依然在过度投放车辆,同时对用户采取近乎纵容的态度。这就导致不仅共享电单车乱停乱放影响交通秩序,而且共享电单车被用户过度使用甚至被故意破坏,造成了资源浪费。
这无疑证明,作为有公共交通工具属性的共享电单车,理应受到更严格的监管。从监管机制层面出发,所有共享电单车应该纳入统一管理,相关限制要比民用电单车更多。比如一部分共享电单车运营商投放的车辆都没有上牌,实质上构成无牌上路。相关部门应该予以查处,并要求相关企业或运营商统一上牌,禁止无牌上路。又如一些运营商的用户门槛过低,缺乏真人验证,未满16周岁的儿童也能扫码骑车。相关部门应当对这类行为严查严处,震慑企业的违法行为。对于市民反映最多的乱停乱放问题,监管部门也该对运营商进行问责并依法处罚。
从共享电单车运营商角度出发,要依法运营,配合监管,同时通过更多措施,如依规扣除押金、保证金、划定骑行范围超出范围即断电、推出更高精度的电子围栏禁止乱停乱放、建立用户黑名单共享制度剔除乱停乱放、破坏车辆的用户等手段规范用户的行为。同时,控制共享电单车的投放总数,实现区域化精细管理。
当然,共享电单车乱停乱放的出现,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机动车停车位的紧张。目前,电动自行车已经是许多市民重要的交通工具,为市民做好停车服务,提供更多的停车位,城市管理部门也要多想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