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萧山日报

故里聚贤话知章 解码文脉活化路

日期:08-11
字号:
版面:第03版:深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文/记者 何可人  摄/记者 汪观能 何可人

  贺知章,以卓越的才华、率真的性情、深厚的家国情怀,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其《咏柳》《回乡偶书》等佳作脍炙人口、传诵千古。他的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他的身上,凝聚着开放包容、自信飞扬的精神气质,骨子里更镌刻着浙江明山秀水孕育的文化基因——这恰是当下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亟需的精神滋养与力量源泉。

  作为贺知章故里,萧山传承弘扬其文化、赓续文脉,既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更是推动区域文化繁荣兴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近日,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在萧山正式成立。同日举办的“2025贺知章·文笔峰会”上,8位国内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深入剖析贺知章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探究其在当代的IP转化路径与方法,为这一亟待开掘的文化富矿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贺知章文化IP,未来大有可为。

  陈尚君:

  立足“在地视角”,深挖贺知章精神与文化价值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

  贺知章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在当代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一,他深怀故土情结,即便他乡为官多年,仍以诗作抒发对故乡山水的眷恋,留下传世名篇;其二,他性情潇洒,“金龟换酒”款待李白的佳话广为流传,更以“谪仙人”盛赞李白,尽显其发掘人才的慧眼与胸襟;其三,他深谙进退之道,晚年辞官归乡时,获唐玄宗赋诗饯行、群臣送别,其从容取舍的人生智慧在官场中尤为难得。

  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的成立,与已有的苏东坡研究会相辅相成,能共同推动地方文化研究。尽管贺知章存世诗作不多,但新的作品与相关墓志陆续被发现,为深入研究提供了空间,也让我们得以窥见诗歌的多面性。

  从地域文化视角看,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彰显了对明州(今宁波)山水的热爱,是浙江尤其是杭绍甬文化圈的代表性诗人。浙江学者应以“在地者”的姿态,全面探究其人生、性格、为官之道及诗文书艺,让贺知章的文化精神得到更好传承。

  胡可先:

  贺知章研究需系统建构与深度开拓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知章作为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在唐代诗坛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他的散文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发现让人们有了新的认识,他的书法与当时的张旭、怀素并称“唐草三杰”也很了不起。对于贺知章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有广阔学术空间有待进一步开拓。

  推动贺知章研究再出发,关键在于建构系统体系,可从三方面着力:其一,深化作品研究。鉴于其传世文献不断有新的发现,需编纂一部精准详尽的《贺知章集》新注本,为研究奠定扎实基础。其二,完善人物研究。现有贺知章年谱过于简略,与其近九十年的人生及成就不相称,亟需一部详实的大型年谱及学术性传记,全面还原其生平。其三,聚焦文学研究这一核心,改变当前松散琐碎的现状。既要厘清其在盛唐诗坛的具体地位,不仅仅是用“代表性诗人”“著名诗人”等来进行泛化评价;也要深入发掘其诗文的内涵,包括艺术特点、审美取向、思想与艺术的关联,以及叙事、抒情、修辞等方面的创新;同时探究其在文学形式上的推陈出新。

  此外,贺知章与浙东唐诗之路的特殊关联仍可深入开拓。建议借贺知章研究会成立之机,组织编写贺知章研究丛书,以确立其地位、扩大影响。

  林在勇:

  以贺知章为精神风标,在守正创新中为文化做增量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作协诗歌专委会主任,上海语文学会会长)

  越州萧山孕育的贺知章,其对甬上人文学脉的启始意义与明州(今宁波)城市精神的塑造价值,值得深入探究。这位伟人的存在,让整个越东尤其是明州大地引以为傲。

  贺知章在故乡萧山的诗文印记或许不多;而在宁波,即便他未曾留下片言只语,但有关月湖的成千上万的诗词中,却有近十分之一在精神上追缅他,竟让人产生宁波是其故乡的错觉。这种跨越地域的精神共鸣,恰恰印证了他文化影响力的深远。

  如今,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在其故乡萧山成立,这无疑为涵养越东乃至浙江文化提供了重要契机。当下正处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我们更需以“两个结合”为指引,锚定越东文化的精神风标。贺知章所带来的精神感召,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无论是否为浙江人,都愿将他的故乡视作一处精神家园。

  不过,传承并非仅“吃老本”、引旧篇,更要做文化增量。关键在于守正创新,既要扎根诗歌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要融入时代创造,如先辈般为时代、为家乡贡献力量。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份文明文化既传扬海内外,更流传千秋后世。

  康震:

  个人神采与时代气象共铸千年典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知章是一位极具认同度的历史人物,从萧山走向长安,身上诸多标签如科举高第、吴中四士、饮中八仙等,彰显其独特魅力。唐玄宗为他赋诗饯行,命太子及百官送行,提拔其子为会稽郡官员为他养老,并作序高度肯定,称此举为“崇德尚老”;唐肃宗追赠他礼部尚书,评价近乎十全十美,这份荣宠在唐代极为罕见。他兼具政治协调性与原则性,其价值需从社会化气象理解。

  贺知章的成就,依托盛唐气象提供的舞台,也离不开萧山风物赋予的独特个性。他走出萧山,在长安立足、广为交游,才成为我们熟知的贺知章。其多才多艺,书法与诗歌传世,高认同度使其跨越千年仍被铭记。

  研究贺知章,建议:一是将其文化标签与萧山特色衔接,服务当地文化建设;二是结合当代文化需求,突出其与盛唐主流文化紧密联系的特点;三是加强与学术界的交流,与浙江打造“四条诗路”的文旅战略紧密联系。只有开放的研究,才能让萧山的贺知章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如“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让地域文化汇入更大格局,焕发新彩。

  黄亚洲:

  挖掘乡愁文化富矿,让贺知章精神照鉴当代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贺知章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在诗歌、文学、书法、酒文化、道教及乡梓贡献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历史上虽有对贺知章的记载、研究、解读,但当代仍需结合数字时代特点,深化发掘与解读,关键在于推动其文化与当代民众及文化建设相融合。

  建议硬件上,应恢复贺家园遗址,立牌说明供人凭吊;建设规模适配的贺知章纪念馆,丰富展陈内容;依托其《回乡偶书》作为中国乡愁文学巅峰之作的地位,在萧山相关区域建设“中国乡愁文化陈列馆”,纳入历代乡愁主题作品,并可配套“乡愁大剧院”,使其成为活态展示平台。

  软件上,设立“中国乡愁诗歌节”,同步举办“全球华人乡愁诗歌大赛”,逐步拓展至散文、小说、歌曲等多类乡愁主题赛事,将萧山及蜀山街道打造成永久颁奖地与乡愁文化高地。甚至可考虑将蜀山街道更名为“贺知章街道”,彰显这一独有的文化资源。

  赵剑英:

  深挖诗路文脉,让千年风雅赋能现代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的成立,对贺知章文化研究意义重大。贺知章不仅是萧山的文化星辰,更是盛唐气象的灯塔,其率真洒脱与文采风流,诠释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作为贺知章故里,萧山兼具浙东运河起点与浙东唐诗之路源头的双重身份,曾见证无数文人由此扬帆,贺知章等唐代文人更从这里汲取山水灵秀与历史厚重,留下千古绝唱。

  如今研究贺知章,核心是传承贺知章文化,并将其转化为发展动力。一要夯实根基,深入挖掘贺知章生平、成就及与萧山、浙东运河、浙东唐诗之路的关联,编撰出版高质量学术著作;同时普查保护相关遗迹与史料,为活化利用打基础。二要打造品牌,以运河起点为核心,串联贺知章故里、渔浦古渡等节点,形成文化体验线路,增强品牌粘性。三要创新传播,联合学者与文旅博主打造优质视频,策划“跟着贺知章游浙东”等活动,鼓励大众分享体验,实现“破圈”。四要推动产业融合与区域协同,引导餐饮民宿融入诗路元素,开发特色文化消费场景;并与运河沿线城市协作,共享资源、串联线路,形成发展合力。

  卢盛江:

  贺知章继承并彰显了东晋名士风情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

  贺知章的重要性,首先在于他是一位典型的名士。东晋名士潇洒超脱,于政治既关切又疏离,能将俗事化为风雅,这种风度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化,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贺知章正是这一名士传统的继承者。史料显示其仕途并非坦途,但他的诗作中难见牢骚,这源于他通透的处世态度:看得清、拿得起、放得下、撇得清,事情过去就过去了。

  史书记载,贺知章擅长草书、隶书,不论对方身份,求字必应;已发现的他所撰写的墓志铭,墓主也多为普通百姓,与他并无深交。这体现出他任性放达、不拘小节的性情,与民国时期的胡适有几分相似。

  尽管仕途坎坷,贺知章始终不发牢骚、不卷入政治纷争,不因得失萦怀,与朝廷、皇帝关系融洽,上下皆倾慕之。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代表,贺知章的名士风情恰与当时浙东的文化氛围相契合——此地汇聚的文人多追慕潇洒风流,而他正是其中的典范。

  随着杭州市贺知章研究会的成立,希望能与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携手共进,助力学术与文化发展,共同推动浙东唐诗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浙东与萧山增光添彩。

  钟振振:

  贺知章的出现是盛唐文教昌明的必然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会稽萧山贺氏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名门望族,其发展脉络清晰展现了从政治、军事贵族向纯粹文化家族的转变。

  唐代开国初期,统治集团由北方关陇军事贵族构成,虽以武力“马上得天下”,却不可“马上治天下”。因此,唐王朝为求长治久安,一方面抑制、削弱可能导致国家分裂的军事贵族势力,另一方面广纳各地各阶层文化精英参与治理,以稳固统治基础。这一进程主要通过沿袭并发展隋朝开创的考试制度推进,至武则天时期基本完成,在唐玄宗前期达至巅峰。

  贺知章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他于武则天时期考中进士,在唐玄宗时期达到他的事业巅峰后急流勇退。其横空出世看似偶然,实则是盛唐时代文教昌明的标志,契合唐代历史发展的逻辑。

  一个伟大时代需要文治支撑,需要有素养的文化家族,更需要杰出的文化精英。贺氏家族及贺知章适逢其会,被历史选中,成为盛唐的文化符号、文化名片。这是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家族及个人机缘等多重因素合力造就的结果,亦是贺知章的文化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