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萧山日报

实体书店也许是“时代的眼泪”

日期:07-08
字号:
版面:第03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无可奈何花落去。杭州知名书店纯真年代书吧杨柳郡店经营7年之后,决定7月31日结束营业。

  这已经是这家书店第二次宣布关门。2021年底,书店就宣布在12月31日闭店,结果反响极大,无数文学爱好者和书迷争相挽留。大家加油打气,甚至连知名作词人方文山在杭州听说了书吧要关门的消息,都特地来书店支持加油。

  在众人的支持下,书店又勉力支持了4年。在这个夏天,书店还是选择了关门。这次告别,纵有再多情真意切的挽留,也只剩心照不宣的无奈。

  书店的关门,当然可以说是因为时代的变迁,情怀的消逝。但时代一直在变,为何实体书店沦落至此呢?

  书店书店,格调在书,根基在店,所以,本质上书店是商业主体。在商言商,无论是饱读诗书的儒商,还是目不识丁的贩夫,生意做不下去的最主要原因就一个字:钱。开店赚不到钱,就没办法持续经营,那生意迟早要黄。

  书店做的是卖书生意,书籍是知识的载体,价值在于提供精神效用。既然是销售知识,那么最不愁卖的当然是刚需的知识。具体来说,教辅培训类书籍,就是刚需品类,事关升学入职等人生大事,不可不重视。这个品类需求人数多而稳定,可以提供持续的现金流。然而许多实体书店,出于格调或者渠道等原因,并不卖教辅培训类书籍,这就丢掉了一大批刚需的客户,面向的消费者相当有限。

  这样的生意,风险其实是非常高的,也就是所谓的没有压舱石,遇到风浪容易翻船。很多书店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畅销书籍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在从前是可行的,然而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畅销书籍的过气速度也在加快,常常是书还没卖完,热度就过去了。这意味着周转必须加速,资金压力也相应加大,让许多中小书店难以承受。风险大而收益不高,说明这不算一门好生意。

  其次,对中小书店来说,书籍市场的模式也并不友好。书籍市场是一个长尾市场,是广大消费者偏好不相同,拥有大量选择的市场。这样的市场模式,天生就适合巨型销售商而非中小书店,因为只有巨型销售商才能备得了这么多货,又能承受库存压力。中小书店往往只能专攻畅销书和一些品类。

  同时,书籍越来越高的定价,也让许多读者对实体书店望而却步。毕竟,巨型销售商和网络书店可以大幅打折吸引读者,实体书店则由于较高的成本难以做到。

  为了求生,这些年来实体书店也尝试了许多不同的经营模式,如引入书吧概念,不再以卖书为主,而是卖咖啡、文创产品等,进行综合经营;或者是以书店为阵地,开展各类读书会、讲座等文化交流活动,通过类似培训的方式取得收入。当然,通用的手法还是将书店包装成文化地标、网红打卡点,以此吸引客流,再加以其他手法。

  纯真年代书吧杨柳郡店也尝试过很多,甚至组织了比较长久的文化聚会活动,但最终还是要关门,说明从这些经营模式中,书店还是没能取得多少收入,只能说赔本赚吆喝。毕竟,书店的立足点还是在销售知识上,没有了这个功能,吸引力立刻大减,有谁是因为书店卖的咖啡品质好才会逛书店的?书卖不动,营造的氛围和社交又无法变现,这就是书店经营的难题。

  或许在未来,当大量实体书店不存在了,也就不成问题了。剩下的书店,或许能作为城市文化的象征存在。事实上,是越来越多人在失去阅读的习惯,实体书已经失去了大量的读者,也来不及培养新的读者。我们的不舍和叹息,是因为还没来得及做好告别的准备,许多书店就已经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