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蒋超
前段时间,歌手吴克群发布了一条视频,讲述了他在萧山“第一次献爱心被拒绝”的经历——在地铁永盛路站“涛涛爆米花”摊位前,他想要“多付一点”,却被涛涛和妈妈姚传华拒绝。随后,他换了一种方式,买了涛涛亲手烤制的烤肠、爆米花,还免费送给路人,获得不少网友好评。
这不是脑瘫少年涛涛第一次“出圈”。与传统的助残形式相比,这样通过视频宣传等让残障人士“被看见”的形式更有力量。
由于缺乏深入的接触和了解,在很多人印象中,脑性瘫痪者常常被误解为智力障碍人士,被笼统地看作是无法正常生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误解所带来的偏见和歧视,往往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扰。如今通过媒体和影视作品,很多人意识到,原来脑性瘫痪者并非是生活无法自理的单一形象。他们在逆境中奋起,虽然是不起眼的苔花,却如牡丹一般自在盛开。
诺亚脑瘫人士服务中心是我区首家由脑性瘫痪者所创办的社会组织。主理人杨洋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一路披荆斩棘,沟通障碍、就业困难、异样目光等,都是他不可避免的痛苦经历。但是“破茧重生”后,好好地活下去,便是对生命的礼赞——第一次独自出门的笑容,第一次勇敢追梦的快乐,第一次与伙伴的真诚拥抱,都是照亮灰暗生活的明媚阳光。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杨洋朴素的愿望,也说出了很多残障人士的心声。过去一年,诺亚“触心”融合舞团开展了12期融合舞蹈体验,还完成了全市首场以残障人士为主体的接触即兴表演。他们的足迹出现在温州、上海、千岛湖等地,带领更多脑瘫人士打开心门、走出家门,领略外面的精彩。
如何对待特殊群体,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刻度。对于特殊群体的关怀守护,不能仅仅显现在网络空间的温情互动中,更应浸润于社会生活的细微之处,融入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令人欣慰的是,在萧山,“就业优先”服务正在为残疾人铺开“幸福路”。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区已建立22个 “残疾人之家”,实现镇街全覆盖,500余名残疾人在 “残疾人之家”工疗区实现辅助性就业,年均增收2500元以上。
在星缘茶咖,一杯咖啡的温度,源自无数双手的托举。这个用爱筑就的“梦想加油站”,所有收入将直接用于支持残疾人之家运营和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他们自信融入社会;在“灵里俏”巾帼共富工坊,心智障碍的残疾人也能成长为共富工坊的指导老师,反哺社会,带领大家探索藤编艺术的奥秘;南阳街道近十分之一的残疾人家庭通过“南阳YOUNG”抢单系统参与缝伞工作……
每个人都是生命画卷的执笔者,以不同姿态为世界增添色彩。当“同情者”的目光化作“同行者”的默契,当“他们”的故事融入“我们”共有的生活叙事,平等、尊重与接纳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将化作温暖人心的力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有爱无碍”成为现实。
打破偏见,从看见开始;传递支持,从行动开始。助残,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只需多一份平视的尊重,多一次伸手的相助。于特殊群体而言,善意与关爱,是照亮内心的灯盏,而他们反馈给世界的真诚与勇敢,又让生命的光辉在相互映照中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