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萧山日报

让“馆校共建”成为
传统文化教育的助推器

日期:05-20
字号:
版面:第03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日前,萧山区南宋官窑艺术馆与朝晖小学签订了“馆校共建”协议。

  以往的“馆校共建”,大都是以“非遗或文物进校园”和“第二课堂”的方式,增进学生对非遗文化或文物的了解。这次的“馆校共建”有些不一样。

  首先,朝晖小学打造了校内的“南宋官窑微型博物馆”,让非遗文化长久留在校园。

  这个微型博物馆,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场所,而是设置在陶艺教室里。一个个精美的瓷器摆放错落有致,孩子们可以近距离接触这些珍贵的非遗作品,感受南宋官窑的艺术魅力。微型博物馆的设立,让南宋官窑这项非遗文化融入了校园文化。

  其次,以融合课程作为载体,让非遗文化可触可感。

  馆校双方联合发起《宋韵新生——跨学科视角下的南宋官窑》课程实践项目,以南宋官窑经典器物为纽带,通过“文物+学科”的融合模式,引导学生多维度感知传统文化。目前,美术、摄影、科技三门学科均已进馆,开展了《官窑+美术:“晖·窑”瓷韵彩绘营》《官窑+信息:“晖·窑”云上博物苑》等研学活动。

  在打造“南宋官窑微型博物馆”的过程中,学校还发挥学生社团的创意,为每一件南宋官窑瓷器配备了电子讲解播放器。讲解播放器的内容编辑、声音录制、设备编程与设计均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也从项目化学习中提升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

  最后,此次馆校合作还延伸至课堂之外的文旅场景。南宋官窑艺术馆依托现有馆藏资源,为朝晖学子量身打造了“宋瓷文化”研学路线。

  这些共建方向,让非遗文化落地有了抓手,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学生而言,从校园内的朝夕相处,到课堂上的深度探究,再到校外的实景体验,多维度、立体化的参与方式,让南宋官窑文化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他们成长过程中鲜活的文化记忆。这种浸润式的文化熏陶,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文化传承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萧山,已经签约“馆校共建”合作协议的博物馆和学校有不少。如何让双方的“牵手”更加深入,结合校、馆的实际情况,推动具体项目落地,深化“一校一品”共建活动,开发差异化馆校合作课程,以多元形式打破课堂边界,让教育“走出去”,让知识“活起来”,这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探讨与交流的问题。

  未来,我们也期待通过“馆校共建”,让博物馆的“文化宝库”与校园的“教育阵地”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