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晓炜
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以质朴凝练的语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劳动赞歌。三百多篇诗作中,那些描绘劳动场景的诗篇好像一颗颗明珠,穿越三千年光景,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为我们勾勒出古代劳动者最真实的生活图景。
翻开《豳风·七月》,一幅宏大的农耕画卷徐徐展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开篇,诗人将我们带入时序更迭的世界:七月火星渐向西沉,天气转凉,人们着手准备冬衣;寒冬腊月,北风凛冽,农人在刺骨寒风中盼春归。正月修理农具,二月踏入田间开启耕种。妇女带着孩子,为在劳作的家人送饭,田间督耕的农官见此勤劳景象,也心生欢喜。而在接下来的段落中,这首诗给读者呈现出从春种忙碌到秋收的喜悦景象:“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农人们不但要种植谷物、蔬菜,还得采摘果实、酿造美酒,一年到头忙个不停歇。在循环往复的劳作中,我们看到古人对土地的眷恋与对过上美好生活的向往。
田间耕种辛苦,伐木工人的工作同样不轻松。《魏风·伐檀》描写了一群伐木工人的劳作场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的大意是,砍伐檀树一声声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啊,可不要吃白饭啊!这首诗既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场面热烈的农耕图,又表达了伐木工人对当时统治者坐享其成的不满与愤怒,他们的抗争尽管力量微弱,却如星星之火,闪烁着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如今吟唱,不禁让人倍感古代劳动者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女性劳动者的身影在《诗经》中同样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卫风·氓》与《豳风·七月》便是典型。《卫风·氓》云:“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首诗虽然是以女子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但是从“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能看出,女子嫁入夫家后,起早贪黑操持家务,一直毫无怨言。如实反映了在男耕女织的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豳风·七月》对采桑女的描写同样精彩:“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煦暖阳光下,黄莺啼鸣,采桑女手持深筐,沿着蜿蜒小路,穿梭于桑林间采摘着细嫩的桑叶。她们采摘的是桑叶,亦是家庭生活的希望。可以说,采桑女们用勤劳和智慧,在茂密的桑园里谱写了一曲属于女性的劳动之歌,成为《诗经》劳动赞歌中不可或缺的柔美音符。
劳动节如约而至。此刻,当我们执卷细读《诗经》,先辈们辛勤忙碌的身影鲜活如昨。他们于田间挥汗、在山林劳作,身影透过古色古香的诗句,跃然纸上。让我们赓续这份对劳动的无上尊崇,向每一位怀揣梦想、奋力奔跑的劳动者,献上最崇高、最诚挚的敬意!